《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编辑部 电话:15110102619
010-64012981转5200
邮箱:zyyz@j-medicalimaging.com 地址:北京市东单大华路1号《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编辑部
邮编:100730
中国作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已经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老年人群普遍存在多系统疾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近十年,随着设备与技术的完善与提高,影像学在衰老相关疾病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回顾近十年我国影像学在神经系统衰老相关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疗效评估目前有多种不同方法,包括肿瘤降期和肿瘤退缩分级。理想的疗效评价标准应能识别出不同预后风险人群,以区别进行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比如等待观察或是根治性手术。但目前临床仍缺乏标准化的疗效评价标准,因而限制了个体化治疗方法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本述评中,我们描述了直肠癌放化疗后疗效评估面临的一些困境,包括降期和肿瘤退缩分级之间的差异,在观察等待过程中肿瘤的高局部再生率,切缘的重要性,治疗后活检价值有限,以及近乎完全病理反应的患者却有相对较差的预后等。
目的 探讨MRI影像组学模型、临床模型和综合模型对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ARC)新辅助放化疗(n CRT)疗效的预测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2021年12月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n CRT后行根治性手术的140例LARC患者的临床病理和影像资料,其中病理完全缓解(p CR)108例、无病理完全缓解(np CR)32例,以7∶3随机分为训练组99例和验证组41例。所有患者治疗前均行直肠MRI检查,收集、提取并筛选患者的:(1)临床特征,包括年龄、性别、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99、血管通透性参数(K~(trans)、K_(ep)、V_e)等;(2)MRI影像组学特征;构建临床模型、影像组学模型及影像组学标签与临床特征相结合的综合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估临床、影像组学和综合模型的预测效能,采用决策曲线分析法评价3种模型的临床获益情况,并构建疗效预测的诺模图。结果 训练组中,pCR和np CR患者的K_(e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62,P<0.000 1);验证组中,pCR和npCR患者的K~(trans)和V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5、2.552,P均<0.05)。训练组中,综合模型预测效能最佳(AUC=0.922,95%CI 0.846~0.964),敏感度为93.4%,特异度为86.9%;验证组中,综合模型的预测效能稍低于影像组学模型(AUC=0.840,95%CI 0.708~0.944),敏感度为93.3%,特异度为63.6%。综合模型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具有较好的校准能力;决策曲线分析显示当风险阈值为2%~96%时,采用综合模型的临床获益高于影像组学模型或临床模型。结论 基于MRI影像组学特征的综合模型对LARC患者的nCRT疗效反应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且优于影像组学模型和临床模型。
目的 探讨基于轴位脂肪抑制T2加权成像(FS-T2WI)及T1加权增强(T1CE)序列联合临床特征创建的临床-影像组学模型术前预测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2020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行MRI且术后病理证实为直肠癌的3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淋巴结转移组(n=131)及无转移组(n=219)的一般特征(年龄、性别、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99、最大直径、有无转移)并筛选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危险因素;手动勾画肿瘤全层感兴趣区,利用开源软件PyRadiomics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并经过特征降维构建影像组学分数(Rad-score),联合临床危险因素,构建临床-影像组学预测模型(共6个,分别为FS-T2WI、T1CE、FS-T2WI+T1CE、FS-T2WI联合临床因素、T1CE联合临床因素及FS-T2WI+T1CE联合临床因素)。以7∶3将患者随机分为训练集(245例)和测试集(105例),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不同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癌胚抗原值及有无远处转移是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t=2.570、χ~2=11.234,均P<0.001)。FS-T2WI、T1CE及FS-T2WI+T1CE联合临床特征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显著大于单纯FS-T2WI、T1CE及两者联合序列模型的AUC(0.854比0.718,Z=2.951;0.925比0.888,Z=5.556;0.942比0.907,Z=2.779;P均<0.005),FS-T2WI+T1CE与临床联合模型的AUC大于FS-T2WI与临床联合模型的AUC(0.942比0.854,Z=4.061,P<0.001),T1CE与临床联合模型的AUC大于FS-T2WI与临床联合模型的AUC(0.925比0.854,Z=3.733,P=0.000 2)。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临床-影像组学模型对术前个体化预测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具有较高的价值。
目的 探讨基于双层探测器光谱CT碘密度测量的细胞外容积(ECV)评估结直肠癌神经、血管及淋巴管浸润的可行性及诊断效能。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0年7月—2021年2月于甘肃省人民医院诊断为结直肠癌的95例(结肠癌22例,直肠癌73例)患者的基本资料,所有患者行双层探测器光谱CT增强检查,检查前均采集红细胞压积,扫描后测量病灶及正常肠壁的静脉期、延迟期碘密度及同层面腹主动脉或髂血管碘密度,计算ECV;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病理切片疑有血管、淋巴管内癌栓及神经侵犯者行免疫组化染色。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ECV术前诊断结直肠癌神经、血管及淋巴管浸润的效能。结果 血管侵犯阳性组40例,阴性组55例;淋巴管侵犯阳性组37例,阴性组58例,神经侵犯阳性组51例,阴性组44例。神经、血管、淋巴管浸润阳性组及阴性组静脉期ECV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641、1.646、1.543,P均>0.05)。神经、血管、淋巴管浸润阳性组及阴性组间延迟期ECV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663、5.806、6.663,P均<0.001)。静脉期、延迟期结直肠癌的ECV与正常肠壁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561、17.317,P均<0.001)。静脉期、延迟期ECV对于免疫组化的AUC分别为:血管侵犯0.576、0.798,淋巴管侵犯0.575、0.838;神经侵犯0.584、0.759。结论 基于双层探测器光谱CT延迟期碘密度量化的ECV分数可反映结直肠癌患者的神经、血管及淋巴管浸润情况,为临床提供一种新的术前评估方法。
目的 比较三维可变翻转角各向同性快速自旋回波(3D SPACE)序列与传统二维快速自旋回波(2D TSE)序列对直肠癌术前T分期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直肠癌患者75例,术前进行2D TSE及3D SPACE序列扫描,计算2D TSE及3D SPACE序列图像的信噪比(SNR)、对比噪声及图像评分评估图像质量。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2D TSE及3D SPACE序列诊断直肠癌术前T分期的准确度。结果 2D TSE和3D SPACE序列的图像质量在显示直肠浆膜层或外膜[3.00(2.00,3.00)比3.00(3.00,3.00);Z=-0.16,P=0.990]、肠周脂肪[3.00(3.00,3.00)比3.00(3.00,3.00);Z=-0.259,P=0.800]、直肠系膜筋膜[3.00(3.00,3.00)比3.00(3.00,3.00);Z=-1.27,P=0.210]、瘤体[3.00(3.00,3.00)比3.00(3.00,3.00);Z=-0.03,P=0.99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D SPACE序列在显示直肠黏膜层[3.00(2.00,3.00)比3.00(3.00,3.00);Z=-2.47,P=0.013]、直肠肌层[3.00(2.00,3.00)比3.00(3.00,3.00);Z=-3.21,P=0.001]方面图像质量更高。对于瘤体,3D SPACE序列的SNR优于2D TSE序列(119.95±39.83比83.94±40.34;t=-2.54,P=0.016);对于脂肪(213.56±95.26比191.22±59.47;t=0.80,P=0.430)及肌肉(41.86±19.34比40.40±15.58;t=0.24,P=0.820),2D TSE及3D SPACE序列的S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序列对比噪声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36±10.11比27.54±18.72;t=-1.54,P=0.140)。与术后病理结果对比,2D TSE序列的诊断一致性(Kappa=0.49,P=0.00)比3D SPACE序列低(Kappa=0.95,P=0.000),两序列对T分期的诊断准确度分别为76.00%和98.67%。结论 2D TSE和3D SPACE序列显示直肠浆膜层或外膜、肠周脂肪、直肠系膜筋膜及瘤体一样可靠。3D SPACE序列对于显示直肠黏膜层及直肠肌层较2D TSE序列更优越。对于直肠癌的术前T分期,3D SPACE序列较传统高分辨2D TSE序列的诊断准确度更高,可更好地为临床制订治疗方案提供影像学依据。
目的 探讨使用多聚赖氨酸-超微、超顺磁氧化纳米铁颗粒蛋白复合物-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PLL-USPION-PMSCs)分子探针靶向结直肠癌小鼠模型,观察活体行分子成像的可行性及PMSCs对结直肠癌的影响。材料与方法 培养PMSCs,以PLL进行转染,用USPION对PMSCs-PLL进行磁性标记。将PLL-USPION-PMSCs分子探针通过鼠尾静脉移植入实验组(10只)结直肠癌动物模型内,以同样方法在荷瘤小鼠瘤内注入不含细胞的PBS作为空白对照(对照组,10只)。采用T2WI、T2mapping、T2~*mapping序列采集注射后1、3、7、10和14 d两组荷瘤小鼠的MRI图像,观察两组移植瘤内信号分布、变化特征,测量肿瘤的大小、T2值、T2~*值,绘制生长曲线。肿瘤标本称瘤重,计算抑瘤率,行普鲁士蓝染色、HE染色及免疫组化病理检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移植瘤内可检测到PMSCs低信号,且PMSCs信号和肿瘤信号及T2、T2~*值随时间推移发生动态变化。两组移植瘤T2、T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472、8.963,P=0.00、0.01)。两组移植瘤生长曲线相似且体积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2,P<0.05),抑瘤率为正值。实验组普鲁士蓝染色后红色肿瘤组织边缘区域可见PMSCs蓝染颗粒,HE染色示两组移植瘤新生血管丰富,免疫组化示两组移植瘤血管内皮标志物CD31、CD34均(+),按照Weidner的判断标准计数,血管数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45、0.270,P>0.05)。结论 3.0T MRI可安全、有效地实现对PMSCs活体示踪,PMSCs对结直肠癌有定向趋化作用,可以聚集至肿瘤内,通过不同时期的促进和抑制肿瘤生长相互交叉作用最终抑制肿瘤生长。
目的 探讨定量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大鼠小脑深部核团(DCN)钆沉积定量测量中的应用。材料与方法 对21只雄性SD大鼠进行尾静脉注射钆双胺溶液20次(4次/周,共5周),随机选取5只大鼠安乐死后提取小脑DCN组织进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实验进行钆浓度测定,将剩余大鼠随机分为2组:钆双胺组7只,继续注射钆双胺,注射次数与剂量与之前相当;无干预对照组7只,除正常饲养无其他干预措施。在首次注射前及每周注射后对所有大鼠进行头部MRI扫描,测量大鼠DCN T1值及DCN/小脑皮质T1WI信号强度比值,最后一次MRI扫描完成后提取组织进行ICP-MS实验测定小脑DCN钆浓度。检测两组各时间点的DCN T1值、DCN/小脑皮质T1WI信号比值与小脑DCN组织钆浓度的差异,评估DCN T1值、DCN/小脑皮质T1WI信号比值与小脑DCN钆浓度的相关性。结果 末次注射后钆双胺组DCN T1值显著低于第5周处死大鼠和对照组[(595.50±20.96)ms比(814.92±17.45)ms比(994.38±7.86)ms;F=0.002 7,P<0.01],DCN/小脑皮质T1WI信号强度比值显著高于第5周处死大鼠和对照组(1.15±0.01比0.90±0.02比1.01±0.01;F=0.008 4,P<0.01),钆双胺组小脑DCN组织中钆浓度高于第5周处死大鼠和对照组[(2.25±0.14)μg/g比(1.08±0.02)μg/g比(0.90±0.02)μg/g;F=0.000 3,P<0.001]。DCN组织钆浓度与DCN T1值与呈显著负相关(r=-0.932,P<0.001),与DCN/小脑皮质T1WI信号强度比值呈显著正相关(r=0.907,P<0.001)。结论 以ICP-MS实验测定小脑DCN钆浓度为参考标准,定量磁共振成像技术对小脑齿状核区域的T1弛豫时间具有良好的表达性,为临床钆沉积定量磁共振评估研究提供一定依据。
目的 通过建立兔VX2乳腺癌模型,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消融不同范围肿瘤后的转归及免疫效应。材料与方法采用包埋法建立兔VX2乳腺癌模型35只(对照组5只,3个消融组各10只),消融组在超声监控下分别行HIFU不同范围(50%、80%、100%)消融,比较超声与解剖学测量的消融体积,并通过组织切片染色及血浆ELISA检测比较各组消融后肿瘤细胞损伤、凋亡与增殖表达及血浆细胞因子(IL-2R、TGF-β1)变化情况。结果 50%、80%、100%消融组通过超声及解剖后测得的肿瘤消融率结果一致(F=2.46、1.00、1.28,P均>0.05);组织切片显示80%消融组肿瘤细胞损伤明显,且可引起靶区交界处的肿瘤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效果明显;ELISA显示较50%消融组及对照组,80%及100%消融组在消融后血浆中免疫抑制因子IL-2R及TGF-β1表达水平显著降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能明显抑制肿瘤生长,延长瘤兔生存期。结论 当HIFU消融兔VX2乳腺癌的范围达80%及以上时,能显著抑制肿瘤增殖及生长,且能激活机体免疫反应,延长生存时间。
目的 分析甲状腺囊实性结节术中并发囊内出血的影响因素并制订解决方案。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30日—2020年10月30日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超声介入中心行微波治疗的157例甲状腺囊实性结节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术中是否并发结节囊内出血分为出血组25例和未出血组132例,比较两组结节的长径、体积、囊性占比、囊液性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超声造影、手术时间、手术方式以及患者有无基础疾病史。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得出结节囊内出血的影响因素,绘制预测术中结节并发囊内出血风险列线图。结果 甲状腺囊实性结节消融术中并发囊内出血共25例,发生率为16%(25/157)。两组患者单因素比较中结节长径、体积、患者性别、结节囊液占比、超声造影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51、3.674,χ~2=18.477、24.298、12.168,P均<0.05)。出血组手术时间长于未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11,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结节长径、超声造影模式中低增强、等增强是术中结节并发囊内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OR=1.851、0.157、0.165,P<0.05);对术中并发囊内出血的风险因素进行建模预测,模型预测中一致性指数(C指数)为0.823,预测结节术中并发囊内出血的准确率为80.76%。结论 甲状腺囊实性结节微波消融术中并发囊内出血的情况并不少见,术中囊内出血会延长手术时间,影响预后,可依照风险列线图中的影响因素及时调整手术方案。
目的 探讨窦组织细胞增生伴巨大淋巴结病(RDD)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像学特点。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2021年9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证实为RDD的12例患者(5例行CT平扫,3例行CT平扫+增强扫描;8例行MRI平扫+增强扫描,4例同时行MRI与CT检查),结合病理结果,总结其临床及影像特征。结果 12例RDD中,9例为纯结外型(中枢神经系统6例、鼻腔及鼻旁窦2例、骨肌系统1例),2例为纯结内型(颈部/颌下淋巴结),1例混合型(淋巴结及鼻腔)。3例累及淋巴结的病灶CT均表现为等-略高密度,1例RDD患者淋巴结内T2WI上伴有低信号纤维分隔。4例颅内RDD患者T2WI呈低-等信号,1例脑实质型RDD在T2WI呈高信号。3例鼻腔RDD均累及鼻翼,CT均表现为等-略高密度,鼻腔及鼻旁窦腔内软组织肿块趋向结节样改变,伴鼻中隔增厚及鼻甲肥大,其中1例邻近骨质吸收破坏及鼻甲受侵。1例骨骼病变大部分位于骨髓腔,呈磨玻璃改变,局部向外突破致骨皮质破坏。结论 RDD较为罕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影像学可提供一些诊断依据,但本病的认识仍需更多病例积累及经验总结,病理及免疫组化是诊断本病的关键。
<正>1病例简介男,75岁,主诉: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鼻背部肿物45 d,初为米粒大小,呈渐进性增长,偶有疼痛,伴发痒,局部皮肤发红。体格检查:右侧鼻背部可见一大小约1.5 cm×1.0 cm肿物,局部皮肤发红,表面可见陈旧性结痂。超声检查见图1A、B,超声造影结果见图1C~G,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提示:右侧鼻翼皮肤层内占位,良性可能性大。术前未明确病理类型,行静吸复合全麻下鼻背部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角化棘皮瘤(图1H)。
目的 探讨原发性纵隔(胸腺)大 B 细胞淋巴瘤(PMLBCL)的临床及 MRI 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4 年 3 月—2021 年 1 月唐都医院经病理证实的 31 例 PMLBCL 的临床及 MRI 资料,包括肿瘤大小、形态、信号均匀性、瘤旁囊肿等形态学参数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并评估 MRI 特征与 PMLBCL 分子分型及 Ann Arbor 临床分期的相关性。结果 PMLBCL 病灶大小 7.1~19.0 cm,平均(12.3±2.9)cm。26 例(83.9%)肿瘤形态不规则;27 例(87.1%)信号不均匀,出现 T1WI 低信号、T2WI 高信号坏死区,部分坏死区边缘清楚;11 例(35.5%)伴发瘤旁囊肿。肿瘤侵犯肺组织 21 例(67.7%)、心包 18 例(58.1%)、血管 17 例(54.8%)、胸壁 7 例(22.6%)、膈神经 6 例(19.4%)。肿瘤 ADC 值为(0.495~0.889)×10~(-3) mm~2/s,平均(0.715±0.109)×10~(-3) mm~2/s。非生发中心型 PMLBCL 的 ADC 值显著小于生发中心型(t=2.905,P<0.001),晚期 PMLBCL 肿瘤大小明显大于早期(t=0.435,P=0.027)。结论 PMLBCL 的 MRI 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其 ADC 值在不同分子分型、肿瘤大小在不同临床分期有显著差异。
目的 探讨酰胺质子转移(APT)序列联合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术前评估子宫内膜癌(EC)风险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9 年 4 月—2021 年 7 月疑诊 EC 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 3.0T MR 盆腔扫描、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 EC 的 35 例患者,根据病理结果分为高风险组 14 例和低风险组 21 例。由 2 位观察者分别测量病灶 APT 序列的 APT 值、DCE-MRI 的容积转移分数(K~(trans))、速率常数(K_(ep))、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Ve)以及血浆容积分数(Vp)。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检验 2 位观察者对各参数值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及 Delong 检验比较各参数诊断效能的差异。使用 Pearson 相关分析 APT 值与有差异 DCE-MRI 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 2 位观察者测量两组病灶 APT、K~(trans)、K_(ep)、Ve 及 Vp 值的一致性很好(ICC=0.948、0.966、0.976、0.950、0.914)。高风险组的 APT、K~(trans)值大于低风险组(t=3.433、2.322,P=0.002、0.028);诊断高风险组 APT、K~(trans)的阈值分别为 2.60%及 353.40×10~(-3)/min,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 0.801及 0.711,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 71.4%及 81.0%、64.3%及 76.2%。APT 联合 K~(trans)后 AUC 为 0.840;联合后 AUC 与 APT 和K~(trans)单一参数 AUC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74、1.315,P 均>0.05)。APT 值与 K~(trans)值无相关性(r=0.151,P=0.388)。结论APT 序列及 DCE-MRI 的定量参数能够有效地进行子宫内膜癌的术前风险评估,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卵巢Brenner瘤的超声表现及临床特点。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2019年11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超声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卵巢Brenner瘤患者34例,收集其超声图像、实验室检查、临床处理等相关资料。观察肿块的回声、边界、形态、血流信号情况等,并对血清CA125、CA199、癌胚抗原、甲胎蛋白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34例卵巢Brenner瘤中,良性30例(囊性肿块5例,实性低回声肿块25例),交界性与恶性各2例(均为囊实性肿块)。除表现为囊性肿块的5例良性Brenner瘤外,其余肿块内均伴钙化,大部分钙化后方声影明显,呈“蛋壳样”(即瘤体前部呈强回声,后部有明显声衰减)。良性病例中仅1例CA125轻度升高,2例恶性病例均CA125升高。结论 卵巢Brenner瘤有其特征性的超声特点:“蛋壳样”钙化。CA125可作为卵巢Brenner瘤可疑恶性的参考指标。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在宫腔占位性病变良恶性诊断中的应用。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35例宫腔内占位性病灶的妇科超声造影检查资料。依据宫腔镜手术病理结果分为恶性组17例和良性组18例。对两组患者病灶绘制时间-强度曲线,分析造影剂到达时间、造影剂达峰时间、峰值强度以及造影的上升斜率,以上4项诊断指标通过同一患者宫腔病灶与正常肌层的数值比值进行比较。结果 恶性组17例中,子宫内膜腺癌16例、内膜间质肉瘤1例;良性组18例均为子宫内膜息肉。两组到达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30,P=0.13),达峰时间、峰值强度及上升斜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0、2.18、2.20,均P<0.05)。上升斜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最佳筛查阳性界值为1.096时,曲线下面积为0.841,诊断宫腔内占位性病灶为恶性的敏感度为70.6%,特异度为79.1%。结论 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分析对宫腔内占位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敏感度和特异度较高,可为临床提供重要信息。
<正>1病例简介女,29岁,主诉:产后2 d出现右下腹痛。6个月前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孕26+2周因宫颈功能不全阴道分娩。体格检查:右下腹压痛,无反跳痛。常规超声(图1A~C)结合超声造影(图1D~F)提示右侧附件区及右侧卵巢静脉走行区实性占位性病变,考虑右侧卵巢静脉内平滑肌瘤。增强CT(图1G~H)提示:考虑静脉内平滑肌瘤,累及下腔静脉。行右侧附件区及右侧卵巢静脉肿瘤切除术,术中见右侧卵巢静脉内长条形质软结节,部分盘曲成团,术后病理(图1I)示肿块符合平滑肌瘤。
<正>1病例简介女,31岁,主诉:反复下腹隐痛半个月,发现盆腔包块10 d。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36 921μg/L。超超声检查(图1A、B)提示:子宫前方混合回声团,性质待查。MRI检查(图1C)提示:子宫前壁浆膜下肌瘤(变性)。患者行腹式全子宫切除+双侧附件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大网膜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1)(子宫)形态结合免疫组化结果符合卵黄囊瘤(yolk sac tumor,YST)伴局部出血及坏死;(2)送检(大网膜)组织见肿瘤组织浸润;(3)自检(左、右宫旁)未见肿瘤组织;(4)慢性宫颈炎,未见癌组织;(5)分泌期样子宫内膜。
目的 利用能谱CT物质分离技术分析腰椎退行性骨性关节病不同类型骨赘皮质的羟基磷灰石(HAP)含量和钙含量。资料与方法 前瞻性收集2020年9月—2021年1月于天津市天津医院行腰椎CT平扫的78例患者共129个椎体,采用能谱CT扫描方式重建出HAP(water)基物质图和钙(water)基物质图,在正中矢状面上分别测得骨赘皮质的HAP含量和钙含量。根据骨赘在CT中的形态学表现将其分为发育不完全骨赘组(61例,共85个椎体)和发育完全骨赘组(34例,共44个椎体)。比较两组骨赘皮质和骨赘皮质在不同年龄段的测量值。结果 发育不完全骨赘组骨赘皮质HAP和钙含量分别为(647.71±89.66)mg/cm~3和(302.47±45.25)mg/cm~3,发育完全骨赘组骨赘皮质HAP和钙含量分别为(320.34±89.11)mg/cm~3和(154.50±41.31)mg/cm~3,两组骨赘皮质HAP和钙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9.700、18.128,P<0.001)。发育不完全骨赘组不同年龄段骨赘皮质HAP和钙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育完全骨赘组不同年龄段骨赘皮质HAP和钙含量随年龄发生变化(F=4.546,P=0.016;F=4.210,P=0.022)。结论 双能CT物质分离技术可以定量分析骨赘皮质的HAP和钙含量,并为诊断腰椎退行性改变提供定量研究方案。
<正>1病例简介男,65岁,主诉:双踝疼痛1年,腰背痛5个月。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踝疼痛,伴活动受限,5个月前出现腰背痛,逐渐加重,伴行走困难,于外院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骨质疏松,给予抗风湿等药物治疗2个月,症状未见好转,现腰背部、双髋、双肋骨疼痛。实验室检查:血磷0.43mmol/L(参考值0.85~1.51mmol/L);血钙2.09mmol/L(参考值2.11~2.52 mmol/L);碱性磷酸酶142 IU/L(参考值50~135 IU/L);甲状旁腺激素正常。,
滋养层细胞表面抗原2(Trop2)在多种实体恶性肿瘤中呈现过表达,且与肿瘤的不良预后和转移风险呈正相关。Trop2在多种细胞信号通路中发挥作用,在肿瘤的早期诊断和靶向治疗方面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靶向Trop2的光学、影像与核医学等分子影像方法对于肿瘤的早期诊断具有显著优势,可以实现无创性、可视化评估靶向抗原在活体水平的表达及分布,起到发挥特异性诊断、分期和疗效监测的作用。基于单克隆抗体、抗体药物偶联物、抗体片段等多种靶向Trop2的分子探针,近年来已开展了光学和核医学分子影像诊断以及光热和核医学治疗研究。本文拟针对Trop2靶向肿瘤的诊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对甲状腺结节进行精准诊疗,成为临床上普遍的问题。影像组学作为新兴临床技术,能够将图像中潜在的影像学特征提取转化为数据信息进行分析,为预测、筛查、治疗临床病症提供了新思路。近年大量学者运用该技术对甲状腺结节展开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对近年不同模态影像组学在甲状腺结节中的研究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