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编辑部 电话:15110102619
010-64012981转5200
邮箱:zyyz@j-medicalimaging.com 地址:北京市东单大华路1号《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编辑部
邮编:100730
<正>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和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给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带来极大的威胁。绝大多数HCC发生于乙肝肝硬化背景下,使得其早期表现更加隐匿,漏诊和误诊率高,患者确诊时往往已是中晚期。根治性切除术是HCC的首选治疗方法,但术后复发转移是患者长期生存的重大挑战,与术前可能存在微小子灶或微血管侵犯有关,
目的 采用酰胺质子转移(APT)和3D动脉自旋标记(3D ASL)成像,分析APT信号强度和相对脑血流量(r CBF在高级别胶质瘤与低级别胶质瘤、单发脑转移瘤及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2020年7月30日—2021年6月22日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高级别胶质瘤(n=23)、低级别胶质瘤(n=14)、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n=4)及肺癌单发脑转移瘤(n=5),于术前行常规MR序列、APT序列及3D ASL序列检查,分析不同脑肿瘤间APT信号强度及r CBF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高级别胶质瘤肿瘤实性成分在APT序列(3.5 ppm)上与正常脑白质相比表现为高信号,在3D ASL图像较正常脑实质表现为高灌注;高级别胶质瘤APT信号强度(3.02±0.66)高于低级别胶质瘤(1.20±0.42,P<0.05),稍低于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3.51±0.42,P>0.05),明显低于肺癌单发脑转移瘤(4.56±0.25,P<0.05);高级别胶质瘤的r CBF(4.63±1.54)高于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2.25±0.63)和低级别胶质瘤(2.15±0.73,P均<0.05),稍高于肺癌单发脑转移瘤(2.93±1.20,P>0.05)。结论 APT成像和3D ASL成像有助于鉴别高级别胶质瘤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肺癌单发脑转移瘤及低级别胶质瘤。
目的 评价缺血性卒中介入术后1 h内双能CT融合图像上出现的延迟点征对术后颅内出血的预测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2020年11月高州市人民医院167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介入术后1 h内双源CT双能量扫描检查结果,由2名放射科医师根据延迟点征的判断标准进行判读,以术后24~72 h的CT平扫或MRI检查有无术后颅内出血为标准,分为术后出血组与术后无出血组,评价融合图像的延迟点征预测术后出血的价值,对组间基线资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融合图像的延迟点征与术后出血的相关性。结果 延迟点征影像学结果判读的一致性高(Kappa=0.946,P<0.001),167例患者中术后出血42例(25.15%),延迟点征阳性57例(34.13%),42例术后出血患者中38例(90.48%)出现延迟点征,延迟点征预测术后出血的敏感度为90.5%(38/42)、特异度为84.8%(106/125)、假阳性率为15.2%(19/125)、假阴性率为9.5%(4/42)、阳性预测率为66.7%(38/57)、阴性预测率为96.4%(106/110)、准确度为86.2%(144/16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延迟点征是预测术后颅内出血的独立影像征象(OR=51.36,95%CI 16.15~163.30,P<0.001)。结论 缺血性卒中介入术后1 h内双能CT融合图像出现的延迟点征可以预测术后颅内出血,有助于筛选可能发生术后颅内出血的高危患者。
目的 比较超声与MRI对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3~5类肿物的诊断一致性及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2020年7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BI-RADS 3~5类乳腺肿物患者152例共161个肿物,所有患者均行超声和MRI检查,并确定影像学定位和不同分类,以穿刺或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敏感度、特异度和阳性似然比,分析两种检查方法诊断分类的一致性和临床价值。结果 161个乳腺肿物中,良性75个(其中炎性病灶25个),恶性86个,两种检查方法对乳腺肿物定位一致性较强(Kappa=0.917,P<0.01)。两种检查方法诊断分类的一致性较强(Kappa=0.629,P<0.01)。超声诊断乳腺肿物良恶性的敏感度、特异度、符合率分别为84.88%、84.00%、84.47%,MRI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符合率分别为91.86%、78.67%、85.71%,超声联合MRI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符合率分别为84.88%、90.67%、87.58%,联合诊断的敏感度低于MRI组,但特异度明显高于超声和MR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联合诊断的阳性似然比明显高于单独诊断(P<0.05)。超声诊断炎性病灶的准确性高于MRI(χ~2=4.62,P=0.031)。结论 超声与MRI在乳腺BI-RADS 3~5类肿物的定位和分类诊断中具有较强的一致性,MRI整体诊断效能高于超声,但超声诊断炎性病灶的准确性更高。
目的 探讨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联合虚拟器官计算机辅助分析软件(VOCAL)法对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4类肿块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收集2020年11月—2021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就诊并经乳腺超声诊断为BI-RADS4类的189例患者共230个肿块,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为良性肿块178个与恶性肿块52个。应用VOCAL软件对存储的三维图像进行后处理,获得肿块体积及三维能量直方图相关血管参数,包括平均能量(MP)、比率及血管血流指数(VFI)。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各血管参数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评价诊断效能,采用Delong检验比较曲线下面积,采用一致性指数(C指数)、校正曲线评估模型准确度。结果 恶性肿块组MP、比率、VFI、体积均大于良性肿块组(t/Z=-7.865、-6.131、-6.417、-6.458,P<0.05),MP、比率、VFI的截断值依次为26.21、0.039、0.525。三维能量直方图参数联合BI-RADS分类列线图的诊断效能最高(曲线下面积为0.920),高于单独应用BI-RADS(曲线下面积为0.860)的诊断效能(Z=3.184,P<0.05)。列线图诊断模型内部验证的C指数为0.915。结论 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VOCAL联合BI-RADS分类法可以提高对BI-RADS 4类肿块的诊断效能。基于三维能量血管参数构建的列线图预测BI-RADS 4类肿块良恶性具有参考价值。
目的 分析影响糖尿病与非糖尿病冠心病患者18F-FDG PET心肌代谢显像成败及图像质量优劣的因素,为临床优化显像流程提供参考。资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9月—2021年6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核医学科以“两日法”99Tcm-MIBI静息门控心肌灌注显像及18F-FDG PET心肌代谢显像评价存活心肌、拟行血运重建术的冠心病患者161例,其中冠心病合并糖尿病52例。根据视觉分析将PET心肌代谢显像图像分为优、中等和无法解释3个等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非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图像质量优劣以及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显像成败的影响因素。结果 161例患者中,图像视觉分级为优和中等分别占65.2%(105/161)和19.3%(31/161),无法解释占15.5%(25/161)。52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中,图像视觉分级为中等或无法解释分别占25.0%(13/52)和28.8%(15/52),109例冠心病非糖尿病患者中分别占16.5%(18/109)和9.2%(10/10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370,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对非糖尿病冠心病患者,体重指数(OR=1.235,95%CI 1.056~1.444,P=0.008)和调节血糖时注射胰岛素剂量(OR=1.426,95%CI 1.047~1.941,P=0.024)是18F-FDG PET心肌代谢显像图像质量优劣的独立影响因素;对合并糖尿病冠心病患者,血脂异常(OR=12.156,95%CI 1.489~99.217,P=0.020)是18F-FDG PET心肌代谢显像失败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糖尿病与非糖尿病冠心病患者18F-FDG PET心肌代谢显像成败、图像质量优劣的影响因素并不一致。在临床工作中需遵循个体化原则,优化显像流程。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压力-应变环评价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左心室心肌做功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9年4月—2020年4月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31例心衰患者,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于左心室心尖四腔切面、两腔切面、三腔切面采集动态图像,输入血压,导入Echo PAC工作站获取左心室纵向应变达峰时间离散度(PSD)、左心室心肌整体纵向应变(GLS)、心肌整体做功指数(GWI)、整体有用功(GCW)、整体无用功(GWW)、整体做功效率(GWE)等参数,比较两组参数的差异。采用Pearson分析PSD、心肌做功参数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PSD、GLS、GWW对左心室做功的诊断效能。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心衰组左心房前后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均较大,LVEF较低(t=7.63、12.52、11.37、14.71、-18.23,P均<0.05);GLS、GWI、GCW、GWE较低,PSD、GWW较高(t=37.30、-13.97、-14.14、-8.98、8.96、6.35,P均<0.05)。心衰组GCW、GWE、GWI、GLS与LVEF呈正相关(r=0.883、0.886、0.849、0.735,P均<0.001),PSD、GWW与LVEF呈负相关(r=-0.903、-0.751,P均<0.001)。PSD、GLS、GWW评价心肌收缩同步性的敏感度均为89%,特异度分别为81%、89%和85%。结论 压力-应变环可有效评估心衰患者左心室心肌做功情况,其与LVEF具有一定的相关性;PSD、GLS、GWW对心衰患者心肌收缩不同步性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目的 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2D-STI)评价冠状动脉慢血流(CSF)患者左心室收缩同步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量化评价和疗效观察指标。资料与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7年7月—2019年7月于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CSF患者44例,另选取40例年龄、性别相匹配且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者为对照组。行常规超声心动图,获取左心室壁厚度、整体收缩及舒张功能相关参数;应用2D-STI获得左心室18个节段的收缩期纵向应变达峰时间、径向应变达峰时间、周向应变达峰时间(PTcs)和峰值应变离散指数(PSD),计算左心室18个节段PTrs、PTcs的标准差(PTrs-SD、PTcs-SD)。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不同步指数对CSF患者左心室收缩同步性的预测价值。结果 CSF组舒张早期二尖瓣口前向血流速度(E)及E/A低于对照组(t=-3.27,P<0.01;t=-2.45,P=0.02)。CSF组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的校正心肌梗死溶栓帧数(c TFC)及平均c TFC均高于对照组(t=7.05~10.35,P<0.01)。CSF组左心室心肌收缩不纵向应变达峰时间同步指数PSD、PTrs-SD、PTcs-SD大于对照组(t=8.32~8.71,P<0.01);与对照组比较,CSF组前壁基底段及前间隔基底段的纵向应变达峰时间,前壁基底段的PTcs,前壁基底段、前间隔基底段、前侧壁基底段及下侧壁中间段的PTrs均发生延迟(t=2.28~3.85,P均<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PSD、PTrs-SD及PTcs-SD均能预测CSF的左心室收缩同步性(P<0.05),其中PTcs-SD的曲线下面积最大(0.932,95%CI 0.881~0.982),最佳截断值为48.07 ms,敏感度为84.1%,特异度为90%,约登指数为0.741。结论 CSF患者左心室存在收缩不同步,2D-STI能有效观察其左心室收缩运动同步性,为临床评价CSF患者的心脏功能及疗效观察提供依据。
目的 探讨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 MRI 表观扩散系数(ADC)、对比增强比(CER)及 T1 的下降百分比(T1d%)对肝硬化结节和小肝细胞癌(s HCC)的定量评估价值与鉴别诊断效能。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收集 2019 年 6 月—2020 年12 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 Gd-EOB-DTPA 腹部增强 MRI 检查,具有肝硬化背景且经病理或随访证实的 30 例肝硬化结节和 36 例 s HCC 的影像资料。测量两组病灶的 ADC 值、CER 值及 T1d%,并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定量参数对肝硬化结节和 s HCC 的鉴别诊断效能,Logistic 回归建立 3 个定量参数联合诊断模型,采用 Delong 检验比较单一参数与联合参数诊断效能的差异。结果 纳入 66 个病例共 77 个病灶,其中肝硬化结节组 39 个病灶,s HCC 组 38 个病灶。肝硬化结节组的平均 ADC 值、CER 值及 T1d%分别为(1 391.05±160.25)×10~(-3 )mm~2/s、(97.47±48.37)%、(62.61±13.40)%,s HCC 组的平均 ADC 值、CER 值及 T1d%分别为(1 081.60±282.12)×10~(-3 )mm~2/s、(51.10±18.98)%、(47.87±11.86)%,两组以上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898、5.563、5.105,P 均<0.001)。3 个参数 ROC 曲线下面积分别为 0.821、0.791、0.789,鉴别诊断的最佳阈值分别为 1 242.70×10~(-3 )mm~2/s、68.83%、59.24%。联合参数的 ROC 曲线下面积为 0.903,高于单一参数的诊断效能(P 均<0.05)。结论 ADC 值、CER 值及 T1d%对鉴别肝硬化结节和 sHCC 均有价值,定量参数联合诊断优于单一参数。
目的 探讨超声对照增强CT在儿童肝母细胞瘤(HB)PRETEXT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旨在提高超声在PRETEXT分期中的准确率,并对HB治疗进行评价。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经病理证实的HB患儿37例,分析其超声及CT特点,对其进行PRETEXT分期,比较超声与CT分期的一致性,并根据CT分期进行个体化治疗,采用超声结合CT复查结果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超声PRETEXT分期:I期4例,Ⅱ期18例,Ⅲ期10例,Ⅳ期5例;CT增强扫描的PRETEXT分期:I期5例,Ⅱ期21例,Ⅲ期8例,Ⅳ期3例,超声与CT分期的一致性较好(Kappa=0.704,P<0.05)。HB患儿超声声像图均表现为肝内混杂回声包块,部分肿块内可见钙化灶及小囊状液化坏死区,肿瘤内可见血管穿入。10例根据CT PRETEXT分期直接手术;23例超声监测化疗后瘤体缩小,行手术切除;4例瘤体破裂行急诊手术,其中3例复发。34例随访未发现异常。结论 超声影像能够对大部分HB正确进行PRETEXT分期,根据CT PRETEXT分期结果指导治疗,为HB手术时机的选择及化疗方案的制订提供信息,超声可对HB化疗及手术后的治疗效果进行有效评价。
目的 探讨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药物性肝损伤(DILI)评估体系中的应用价值,及其与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9月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确诊为DILI患儿100例为观察组,按严重程度分为1~3级(轻、中、重度),分别为61例、32例、7例;以50名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应用常规超声和SWE技术对观察组化疗前后和对照组进行检查,并记录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总胆红素等肝功能指标。取SWE检测的弹性模量平均值(Emean)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对照组及观察组化疗前、观察组化疗后3个亚组间Emean的差异,分析观察组化疗后Emean与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总胆红素等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判断SWE对化疗后DILI的诊断效能。结果 对照组Emean为(6.30±1.69)k Pa,观察组化疗前Emean为(6.35±1.61)k 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82,P>0.05);观察组化疗后轻、中、重度肝损伤Emean分别为(8.31±0.45)k Pa、(9.92±0.76)k Pa和(12.69±2.27)k Pa;与观察组化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3、9.11,P均<0.05)。观察组化疗后Emean与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总胆红素呈正相关(r=7.42、5.64、3.27,P均<0.05)。SWE诊断轻度DILI的曲线下面积为0.835,截断值为8.07 kPa,敏感度为68%,特异度为99%。结论 SWE技术可以无创量化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DILI的硬度,间接评价肝损伤程度,可以作为肝损伤评估体系的补充指标。
目的 比较超声、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及胆管腔内超声(IDUS)对胆总管结石的诊断效能。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4年5月—2020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柳州市人民医院临床怀疑胆总管结石患者213例,行腹部超声、MRCP,再行ERCP,同时行IDUS,确诊依靠ERCP。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4种检查诊断胆总管结石的效能。结果 213例患者中,腹部超声诊断胆总管结石128例,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68.82%、73.81%;MRCP诊断胆总管结石171例,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2.45%、61.90%;ERCP诊断胆总管结石177例,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7.06%、64.29%;IDUS诊断结石170例,敏感度、特异度均为100%,在IDUS操作过程中无并发症出现。超声、MRCP、ERCP诊断胆总管结石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3、0.721、0.746,3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416,P<0.05)。结论 IDUS诊断胆总管结石的效能优于腹部超声、MRCP及ERCP,且IDUS操作安全,未增加ERCP的并发症。
<正>1病例简介男,28 d,主诉:黄疸及肠炎2 d。超声检查示:胆囊下方、右肾内侧探及一稍低回声团,形态尚规则,边界清楚,该团块内可见一不均质更低回声团,肿块不随呼吸运动而运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可见稍丰富血流信号,考虑肿瘤源于腹膜后(图1A)。CT平扫(图1B、C)示肝脏下方、右肾前方团块状异常密度影,与肝脏连续,该团块内另可见低密度结节,考虑腹腔内肿瘤。
目的 探讨产前超声在诊断胎儿第一二鳃弓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10例产前超声诊断和出生后诊断为第一二鳃弓综合征胎儿,回顾性分析其产前超声检查中,口唇、下颌及双耳等部位的结构异常,与引产后或足月出生后的结果相比较,并总结其超声特点。结果 典型的第一二鳃弓综合征以面横裂、小下颌、耳部结构异常为特征,其中以面横裂最常见,其次为耳部结构异常。本组所有胎儿均经引产后大体标本或出生后证实,10例确诊为第一二鳃弓综合征,其中9例产前发现异常,1例出生后发现口角裂和同侧耳屏前肉赘组织。8例产前超声显示面横裂,其中4例单侧面横裂均合并耳部结构异常,3例双侧面横裂且其中1例合并小下颌和眼异常,1例为口角裂合并同侧耳屏前肉赘组织。产前发现异常的9例病例中,1例足月出生,8例引产,结果均与超声结果相符合。结论 产前超声对口唇、耳部及下颌的观察,以及三维超声在颜面部的应用,为第一二鳃弓综合征的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并对指导孕妇做出正确决策有重要意义。
<正>1病例简介女,69岁,主诉:无明显诱因下腹部疼痛伴恶心呕吐1周。实验室检查:CA125 205 U/ml。CT检查(图1A~F)示:盆腔内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内见片状更低密度影,CT值15 Hu,局部见少量脂肪密度影,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初步诊断:子宫浆膜下肌瘤。行盆腔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肿块位于盆腔内,起源于右侧卵巢,大小约10 cm×12 cm×11 cm,形态规则,
目的 探讨血氧水平依赖MRI评估2型糖尿病(T2DM)患者肾氧合水平与早期肾功能损伤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选取2021年1—9月西安市第三医院内分泌科确诊的40例T2DM患者及24例健康志愿者,行腹部常规MRI及血氧水平依赖MRI检查,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将T2DM患者分为尿白蛋白正常组21例和尿白蛋白微量组19例。由2名影像科主治医师分别于肾门水平每侧肾脏上、中、下极的皮质及髓质内绘制6个圆形感兴趣区(3个位于皮质,3个位于髓质),取2名医师测得双肾皮质(CR2*)、髓质(MR2*)的平均值,并计算MR2*与CR2*比值(MCR)。比较2名医师测得CR2*、MR2*的一致性。比较同一组受试者肾脏CR2*、MR2*的差异;比较3组受试者CR2*、MR2*、MCR的差异;分析CR2*、MR2*、MCR与生化指标血清肌酐、尿白蛋白排泄率、尿β2微球蛋白、转铁蛋白、N-乙酰-D氨基葡萄糖苷酶、视黄醇结合蛋白、β-半乳糖苷酶、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相关性。结果 2名医师测得CR2*、MR2*的一致性良好(ICC>0.75)。同一组受试者MR2*高于CR2*(t=-44.913、-31.484、-35.937,P均<0.001)。3组间MR2*、M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537、13.523,P均<0.001),组间两两比较显示尿白蛋白正常组MR2*、MCR高于对照组(P均<0.001);尿白蛋白微量组MR2*、MCR低于尿白蛋白正常组(P均<0.05)。MR2*与eGFR呈正相关(r=0.623,P<0.001),与血清肌酐、尿白蛋白排泄率、尿β2微球蛋白、转铁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β-半乳糖苷酶呈负相关(r=-0.571、-0.566、-0.541、-0.473、-0.512、-0.319,P均<0.05);MCR与eGFR呈正相关(r=0.552,P<0.001),与血清肌酐、尿白蛋白排泄率呈负相关(r=-0.522、-0.325,P<0.05)。结论 血氧水平依赖MRI能无创评价T2DM患者肾氧合水平,MR2*、MCR与eGFR等肾功能指标具有相关性。
<正>1病例简介男,69岁,主诉:右侧睾丸肿物6个月。既往无外伤史。体格检查:右侧睾丸中极触及一大小约1.5 cm×1.5 cm肿物,质硬,有触痛,边清,可触及睾丸附睾。实验室检查:血乳酸脱氢酶、甲胎蛋白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检查均呈阴性。超声(图1A~C)提示右侧睾丸中极异常回声,考虑恶性占位可能。行右侧睾丸切除术后,病理(图1D)诊断:右侧睾丸海绵状血管瘤。
目的 以定量 CT(QCT)测量的骨密度为“金标准”,探讨双能 CT(DECT)钙(水)密度定量诊断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 前瞻性收集 2020 年 2 月—2021 年 2 月于安徽省肿瘤医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腹部 DECT 检查的 160 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验证组,各 80 例。测量 L2 椎体钙(水)密度,同时行 QCT 检查测量骨密度。在试验组中确定椎体钙(水)密度与骨密度的相关性并建立回归模型;在验证组中验证该模型的精确性,并确定钙(水)密度诊断骨质疏松的截断值。结果 试验组 L2 椎体钙(水)密度与骨密度呈正相关(r=0.928,P<0.001),钙(水)密度预测骨密度的回归模型为:骨密度_(预测)=-33.512+2.247×钙(水)。验证组椎体骨密度_(实际值)与骨密度_(预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20,P=0.357);钙(水)密度诊断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的阈值分别为 63.65 mg/cm~3(曲线下面积 0.908)和 70.91 mg/cm~3(曲线下面积 0.825)。结论 DECT 钙(水)密度可以定量诊断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为无体模条件下开展骨质疏松机会性筛查提供了新思路。
目的 探讨呼吸门控技术在CT血管成像(CTA)诊断血液透析通路相关中心静脉狭窄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2021年7月安庆市立医院113例血液透析通路功能不良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呼吸门控双期CTA扫描图像,根据CTA表现将血液透析通路分成动脉段、瘘口段、前臂段、上臂段及中心静脉段,分段记录内瘘有无并发症,分别测量呼吸双时相下左无名静脉管径值。根据临床是否伴肿胀手综合征分为肿胀组27例与非肿胀组86例,比较两组性别、年龄、内瘘并发症、影像学表现及左无名静脉管径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内瘘使用年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t=0.219、-0.026、-0.032,P>0.05)。两组动脉段、瘘口段、前臂段、上臂段间血管病变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565、0.004、2.647、0.679,P>0.05)。肿胀组根据CTA表现分为中心病变21例,非中心病变6例,中心病变CTA表现为中心静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伴上肢静脉曲张,非中心病变CTA表现为上臂或前臂段头静脉狭窄或闭塞伴有侧支或远段静脉扩张而中心静脉无异常。左无名静脉管径比较:组间比较显示非肿胀组吸气相、呼气相左无名静脉管径均高于肿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56、5.340,P<0.05);两组左无名静脉管径吸气相均高于呼气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66、3.830,P<0.05)。肿胀组吸气相左无名静脉管径2.20(0.00,6.60)与非肿胀组呼气相左无名静脉管径6.67(5.23,8.70)存在重叠。结论 吸气相下CTA扫描能够准确显示血液透析通路中心静脉的狭窄位置和程度,可避免因呼吸运动而产生假阳性,对诊断左无名静脉狭窄引起的血液透析通路相关肿胀手综合征具有重要价值。
目的 分析Revolution CT的剂量控制新功能前置多模型迭代算法(ASi R-V)在CT能谱扫描中图像质量的变化规律及辐射剂量的降低程度,探讨前置ASi R-V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对QSP Phantom体模(试管碘浓度为2.5、5.0、10.0 mg/ml各1支,20.0 mg/ml 3支、未加碘盐、加碘盐及水各1支)进行能谱扫描,预设前置ASiR-V权重(10%、20%、30%、40%、50%)及滤波反投影(FBP)。测量目标试管不同权重图像的CT值、SD值并计算图像的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记录每次体模能谱扫描辐射剂量相关参数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比较各目标试管CT值、SD值、SNR及CNR,分析ED在FBP与不同权重前置ASi R-V的组间差异及随前置ASi R-V的权重变化。结果 体模中各目标试管的CT值、SD值、SNR及CNR在不同权重前置ASi R-V的能谱图像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251~2.498,均P>0.05);在FBP与不同权重前置ASi R-V能谱图像两两比较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前置ASi R-V迭代水平与ED呈线性负相关,ED的回归方程为Y=-0.35X+2.912(r~2=0.984,P<0.05)。能谱图像的管电流随着ASiR-V的迭代强度增加而自动调节减低,前置增加至50%时,毫安秒达到能谱扫描的最低200 mA,ED也随着毫安秒的降低而降至最低。与FBP相比,前置ASi R-V权重10%、20%、30%、40%、50%的ED(m Sv)依次降低了8.7%、26.2%、35.1%、43.9%、61.4%。结论 Revolution CT的剂量控制新功能前置ASiR-V可在不改变能谱图像质量的情况下,有效降低能谱扫描的检查辐射剂量,可应用于临床各部位检查,尤其适用于辐射敏感器官及儿童。
数字乳腺断层合成在乳腺癌检测及诊断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深度学习以其高效的特征提取能力替代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检测与诊断系统,有潜力给医学影像领域带来变革。本文综述深度学习的相关概念、在数字乳腺断层合成中的应用进展、临床效能及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妊娠期心血管系统疾病是导致母胎非产科死亡的重要原因,一些常见妊娠合并症会对孕妇的心脏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因此准确评价孕妇心脏功能对母胎预后至关重要。超声心动图具有无创、便捷、可准确评价心脏功能的特点。本文总结目前超声心动图技术评价健康孕妇及妊娠合并症孕妇心脏功能的应用价值,并展望超声新技术评价孕妇心脏功能的应用前景。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导致的肝实质反复损伤及修复的结果,是发展到肝硬化的必经步骤,及时准确的早期诊治可以延缓甚至逆转肝纤维化的进展。非侵入性的肝纤维化诊断技术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近年来,利用影像组学对多模态磁共振的影像图像进行高通量的数据提取,使图像信息转变为定量的数字信息并通过相关组学模型的构建实现对肝纤维化的诊断及分期评估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就基于多模态磁共振成像的影像组学技术在肝纤维化诊断和分期中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可能血管源性脑白质高信号(WMH)是中老年人脑内常见的影像表现。WMH可导致认知功能下降,最终可能发展成为痴呆。本文对WMH与认知障碍的关系以及多模态功能磁共振在WMH与认知功能障碍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进一步了解WMH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