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编辑部 电话:15110102619
010-64012981转5200
邮箱:zyyz@j-medicalimaging.com 地址:北京市东单大华路1号《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编辑部
邮编:100730
乳腺癌的精准诊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影像组学通过从医学图像中高通量提取影像特征,能够反映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及异质性信息。随着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影像组学特征提取能力与模型性能显著提升。基于MRI、超声和乳腺X线摄影等多模态影像,人工智能和影像组学模型能够解决肿瘤诊断、分期、分子亚型预测和疗效评估等关键临床问题,助力乳腺癌精准诊疗。本文综述人工智能和影像组学在乳腺癌诊疗中的研究进展,并探讨未来应用潜力与面临的挑战。
心肌炎与心包炎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在过去10年间,二者的病理生理学、诊断方法及预后预测等方面的进展使新的、有效的管理策略不断升级。202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发布心肌炎和心包炎管理指南以指导临床管理,提出“炎性心肌-心包综合征(IMPS)”这一总括性概念,本文将从无创影像学角度重点对指南中IMPS的诊治进行解读。
目的 探讨基于多参数MRI的瘤内和瘤周影像组学特征术前预测临床淋巴结阴性乳腺癌淋巴血管浸润(LVI)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1年5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术后病理证实的280例乳腺癌临床病理及乳腺MRI资料,其中LVI阳性100例,阴性180例;并将其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经Z分数归一化、Select K Best和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回归筛选特征,采用随机森林算法分别构建瘤内、瘤周及瘤内-瘤周影像组学模型预测LVI状态。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评估模型性能和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Ki-67高表达(≥20%)、腋窝淋巴结转移和扩散加权成像(DWI)边缘征阳性在LVI阳性组中比例较高(χ~2=5.959、18.316、20.554,P<0.05)。在测试集,动态对比增强(DCE)瘤内模型和DCE瘤内-瘤周模型预测LVI状态的AUC高于DWI序列,而DWI瘤周模型的AUC高于DCE序列。DWI联合DCE序列的瘤内-瘤周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的AUC分别为0.836和0.818,其预测LVI状态的效能高于单序列瘤内-瘤周模型。决策曲线分析显示,DWI联合DCE序列的瘤内-瘤周模型在合理阈值范围内具有更高的临床净效益。结论 基于多参数MRI瘤内及瘤周影像组学模型可有效预测临床淋巴结阴性乳腺癌LVI状态,为术前制订个体化治疗决策提供参考。
目的 探讨基于合成MRI、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和扩散加权成像(DWI)参数建立的机器学习模型识别乳腺癌分子亚型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2024年9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92例术前接受合成MRI、DCE-MRI和DWI检查且术后病理证实为乳腺癌的患者资料,以7∶3随机分为训练集与测试集。采用方差分析筛选出不同分子亚型组间多个特征参数并建立5种机器学习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各模型的曲线下面积。结果 支持向量机模型的综合性能最高,在测试集中的曲线下面积、准确度、特异度和敏感度分别为0.972、82.5%、94.76%和82.14%;该模型在训练集中鉴别luminal A、luminal B、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过表达和三阴性组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79、0.925、0.971和0.982,在测试集中分别为0.973、0.873、0.956和0.955。结论 基于多模态MRI参数建立的机器学习模型能够帮助临床医师术前判断乳腺癌的分子亚型,支持向量机模型具有较高的综合性能。
目的 分析基于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图像的深度学习(DL)影像组学模型预测乳腺癌表达Ki-67状态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2023年10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152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MRI影像和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术后免疫组化结果将患者图像按照8∶2随机分为训练集122例和验证集30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出乳腺癌表达Ki-67状态的临床特征独立预测因子,使用ResNet-18模型作为DL特征提取的基本模型,分别提取手工影像组学特征及DL特征,基于临床特征、手工影像组学特征、DL特征及三者联合特征分别构建8个机器学习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评价模型的预测效能,确定最佳模型作为输出模型。结果 孕激素受体状态(OR=0.764,P=0.040)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状态(OR=1.187,P=0.046)为乳腺癌表达Ki-67状态的临床独立预测因子,联合特征模型效能均高于单独特征模型,支持向量机算法在验证集预测效能最高,曲线下面积为0.847。结论 基于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图像的DL影像组学模型可有效预测乳腺癌表达Ki-67状态,联合特征模型的支持向量机算法最优,能够助力乳腺癌临床诊疗与预后评估。
目的 探讨基于超声图像乳腺癌原发灶瘤内及不同范围的瘤周影像组学特征对腋窝淋巴结转移(ALNM)的预测价值,并探索最佳瘤周范围。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6月—2024年2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312例经病理证实为乳腺癌患者的术前超声图像,按7∶3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手动勾画超声图像中的肿瘤边缘绘制瘤内感兴趣区,适形自动外扩不同范围(1、2、3、4、5 mm)绘制瘤周感兴趣区,提取并筛选影像组学特征。基于筛选出的最优影像组学特征,采用随机森林分类器构建瘤内模型、5种瘤周模型、5种瘤内+瘤周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与决策曲线分析评估模型的预测性能和临床实用性。结果 瘤内+瘤周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预测ALNM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7~0.873、0.728~0.780,优于单一瘤内影像组学模型(0.822、0.758)和瘤周影像组学模型(0.722~0.768、0.650~0.710)。瘤内+瘤周3 mm影像组学模型预测性能最佳,训练集和测试集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3、0.780,且决策曲线分析显示该模型具有良好的临床净收益。结论 基于超声图像乳腺癌原发灶的瘤内联合瘤周影像组学特征能有效预测乳腺癌ALNM,3 mm可能是预测ALNM的最佳瘤周范围。
目的 探讨不同分子生物学特征女性乳腺癌患者的超声特征,提高超声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7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乳腺癌患者的超声诊断资料,从分子分型及其相关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Ki-67表达方面分析乳腺癌的超声影像特征。结果 共纳入1 405例患者,其中Luminal A型240例,Luminal B型631例,HER-2+激素受体(HR)-型162例,HER-2+HR+型207例,三阴性乳腺癌165例。不同分子分型患者超声特征中,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分类、边缘成角、毛刺、后方回声、钙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652~143.178,P均<0.05)。按照侵袭程度分组,Luminal组(Luminal A、Luminal B)和侵袭组(HER-2+HR-、HER-2+HR+、三阴性)在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分类、边缘成角、毛刺、后方回声、钙化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02~17.587,P均<0.05)。HER-2阴性与阳性组患者在形状、边缘成角、毛刺、钙化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47~7.944,P均<0.05)。不同Ki-67水平分组间边缘成角、毛刺、后方回声是其影响因素(χ~2=9.309~56.380,P均<0.05)。结论 不同分子表达特征的乳腺癌超声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术前超声可为乳腺癌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目的 探讨~(18)F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特征对乳腺癌患者孤立性肺病变中原发性肺癌和乳腺癌肺转移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4年8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确诊乳腺癌伴孤立性肺病变且行PET/CT检查者58例(原发性肺癌36例,乳腺癌肺转移22例),比较两组临床病理、高分辨率CT形态学及PET代谢特征差异,探讨孤立性肺病变诊断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 两组病变密度、结节-肺界面、空泡征、血管集束征及胸膜凹陷征等CT征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20、7.000、8.487,P均<0.05)。两组~(18)F-FDG PET/CT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613,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空泡征、胸膜凹陷征和SUVmax较低是原发性肺癌的独立预测指标。以SUVmax 2.5为界值,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862,敏感度为90.9%,特异度为77.8%,准确度为82.8%。联合SUVmax及高分辨率CT特征的诊断效能最佳,曲线下面积为0.937,敏感度为90.9%,特异度为94.4%,准确度为93.1%。结论 乳腺癌孤立性肺病变中出现空泡征、胸膜凹陷征和SUVmax<2.5提示原发性肺癌的可能性大,联合高分辨率CT影像特征和PET代谢特征可显著提高诊断准确度。
肿瘤微环境是不同细胞和非细胞成分动态相互作用的结果,包括癌细胞本身、细胞外基质、免疫细胞和各种非免疫细胞等。微环境与乳腺癌的生长、转移及预后息息相关,并与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关系密切。影像组学是基于从影像图像中提取高维数据,获得可应用于临床实践的可靠模型的一个新兴转化医学领域。本文拟对目前影像组学应用于乳腺癌肿瘤微环境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目的 探讨术前使用基于MRI影像组学模型评估胶质母细胞瘤患者肿瘤浸润CD8~+T细胞表达的价值,并确定最稳定、最高效的影像组学特征区域,为预测胶质母细胞瘤免疫治疗后的预后提供依据。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2022年4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150例胶质母细胞瘤,使用免疫组化染色对肿瘤组织样本中肿瘤浸润CD8~+T细胞表达进行量化评估,并根据总生存时间将患者分为CD8高表达组和CD8低表达组。从每位患者T1增强和T2WI图像序列原始肿瘤区域,以及利用形态学方法对肿瘤依次外扩2.5 mm、5.0 mm、7.5 mm、10.0 mm、12.5 mm、15.0 mm的肿瘤实质+瘤周区域中分别提取1 185个影像组学特征,分析不同瘤周大小对模型预测的效能。采用方差阈值、最小冗余最大相关性、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算法进行特征选择。采用XGBoost作为分类器,建立临床预测模型、影像组学预测模型、临床-影像组学多模态联合预测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各模型的诊断性能。结果 基于肿瘤外扩7.5 mm的肿瘤+瘤周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预测性能最优。与临床模型、影像组学模型相比,临床-影像组学多模态联合模型的预测性能最好,其训练集曲线下面积为0.991,准确度为99.0%;验证集曲线下面积为0.840,准确度为80.0%。结论 MRI影像组学评估胶质母细胞瘤患者肿瘤浸润CD8~+T细胞表达具有可行性,有助于术前预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预后。
目的 探讨静息状态下神经精神性系统性红斑狼疮(NPSLE)患者半球间同位功能连接特点以及与临床指标、神经量表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前瞻性纳入2020年6月—2023年3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泰州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收治的35例NPSLE患者和31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行静息状态功能MRI检查,并完成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估量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运动和认知功能疲劳量表及实验室检查(C3、C4、IgA、IgM、IgG)。在Matlab R2013b平台上用DPABI V7.0软件对图像进行预处理,计算基于体素的镜像同伦连接(VMHC值),比较两组脑区VMHC差异。提取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区VMHC值,分析其与神经心理学量表/临床数据的相关性。结果 NPSLE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评分、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估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6.297、-7.001,P=0.001)。与对照组相比,NPSLE组患者双侧海马旁回、中央前回、额中回、内侧和旁扣带回VMHC值显著降低(FWE校正后,体素水平P<0.001,团块水平P<0.05)。NPSLE组患者两侧中央前回VMHC值与IgA呈正相关(r=0.351,P=0.039);两侧内侧和旁扣带回VMHC值与IgA呈正相关(r=0.345,P=0.043),与C4呈负相关(r=-0.368,P=0.030)。结论 NPSLE患者双侧大脑半球镜像同伦功能连接存在异常,且差异脑区的影像指标与临床数据之间存在相关性,有助于早期诊断NPSLE,并为探讨其脑损伤的神经病理学机制提供了新颖、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目的 探讨运用心脏磁共振评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溶栓治疗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远期左心室整体和局部功能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1月—2022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及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前瞻性研究中67例STEMI患者1年后的心脏磁共振资料。根据首次医疗接触至PCI前2 h内是否单次给予半剂量5 mg重组葡激酶溶栓药物将STEMI患者分为溶栓组与非溶栓组。基于心脏磁共振电影图像测量左心室传统功能、整体及节段功能参数,比较两组间差异。根据钆对比剂延迟强化图像上心肌受累程度分成梗死透壁节段、梗死非透壁节段、局部受累节段和无梗死节段,比较两组在不同节段的参数差异。结果 患者水平,溶栓组心指数、左心室室壁增厚率、室壁运动位移大于非溶栓组(t/Z=-2.426、-4.307、-2.735,P均<0.05)。节段水平,与非溶栓组相比,溶栓组梗死非透壁节段径向应变更大(Z=-2.117,P=0.034);局部受累节段运动位移增加(Z=-2.235,P=0.025);无梗死节段周向应变更大(Z=-3.869,P<0.001)。结论 基于心脏磁共振整体和局部功能评估表明,STEMI患者PCI前接受溶栓治疗保留了较好的远期左心室功能。
目的 探讨基于超声心动图特征参数对结缔组织病患者不良心血管预后的评估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20年6月1日—2023年6月1日资料完整且完成12个月以上随访的结缔组织病患者临床及超声心动图数据。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临床经验及极端梯度提升特征权重分析筛选变量,构建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患者不良心血管预后复合终点事件进行预测,使用Bootstrap重抽样法进行内部验证,并评价模型性能。结果 最终纳入123例患者,阳性事件发生率为39.02%(48/123)。分别反映左心、右心功能的超声心动图参数二尖瓣瓣环舒张早期速度均值(HR=0.79,P=0.041)和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HR=0.92,P=0.044)是预测不良心血管预后的因素。相较临床模型,临床联合左心功能模型对中、短期不良预后预测风险分类和绝对精度均有明显改善(NRI_(365)=0.054,IDI_(365)=0.060,NRI_(730)=0.064,IDI_(730)=0.079,P均<0.05),对长期不良预后风险分类具有优化作用(NRI_(1 095)=0.256,P<0.05);临床联合右心功能模型对各时间节点的风险分类有改善(NRI_(365)=0.054,NRI_(730)=0.000,NRI_(1 095)=0.135,P均<0.05)。结论 反映心脏功能的变量二尖瓣瓣环舒张早期速度均值和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是预测结缔组织病患者不良心血管预后的因素。基于超声心动图变量构建的多参数联合模型可为临床基础模型提供增量预测价值。
<正>1病例简介女,61岁,主诉:间断右前胸闷、气短10年余,加重1年。疼痛可向背部放射,无乏力、复视、上睑下垂、吞咽困难及肢体活动障碍。舌下含服速效救心丸可缓解。既往无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糖尿病。查体未见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胸部CT均未见异常。患者于本院行~(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Tc~mmethoxy isobutyl isonitrile,~(99)Tc~m-MIBI)SPECT/CT心肌灌注显像(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MPI)。
目的 探讨磁共振三维多回波超短回波时间技术定量参数(T2*值、R2*值)对肺结节、肿块(PNMs)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2022年10月西安高新医院68例PNMs患者的MRI资料,以组织病理学或临床随访结果为参考标准,将PNMs分为良性34例与恶性34例。由2名测量者分别在三维多回波超短回波时间-T2*及R2*图上勾画感兴趣区定量T2*值、R2*值并评价测值的一致性。分析两组PNMs上述指标差异并评估其诊断效能,计算两指标联合的预测概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2名测量者对良、恶性组PNMs各参数的测量结果一致性较好(ICC>0.75)。恶性组的T2*值高于良性组(Z=-5.158,P<0.001),R2*值低于良性组(Z=-4.845,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值的AUC为0.864(95%CI 0.775~0.953,P<0.001),最大约登指数为0.677,阈值为9.675 ms,敏感度为76.5%,特异度为91.2%;R2*值的AUC为0.842(95%CI 0.746~0.937,P<0.001),最大约登指数为0.647,阈值为109.15/s,敏感度为73.5%,特异度为91.2%;T2*、R2*值两指标联合诊断的AUC为0.867(95%CI 0.779~0.955,P<0.001),最大约登指数为0.677,敏感度为82.4%,特异度为85.3%。T2*、R2*值及两指标联合的AUC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磁共振三维多回波超短回波时间技术的T2*值、R2*值及两项指标联合均有助于区分PNMs良恶性,为PNMs术前无创精准鉴别、优化临床诊疗决策提供影像学支持。
目的 探讨基于高分辨MRI联合临床及肿瘤学指标构建预测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后远处转移列线图模型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2021年12月天津市人民医院经术后病理确诊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219例,根据是否发生术后远处转移分为转移组46例和非转移组173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盆腔MRI检查,采用高分辨T2WI测量直肠后系膜厚度(PMT)、直肠系膜脂肪面积(MFA)及直肠系膜筋膜包裹体积(MFEV)。收集患者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筛选中低位直肠癌术后远处转移预测因素,并构建风险概率列线图,评价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能,检验模型的拟合优度及临床适用性。结果 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PMT≤1.43 cm、MFA≤19.31 cm~2、MFEV≤137.46 cm~3患者术后远处转移风险高于PMT>1.43 cm、MFA>19.31 cm~2、MFEV>137.46 cm~3患者(χ~2=29.07、8.71、19.05,P均<0.05)。Cox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分化程度(HR=0.536,95%CI 0.290~0.990)、病理N分期(HR=0.397,95%CI 0.210~0.747)、肿瘤侵犯周围结构(HR=0.242,95%CI 0.068~0.865)、PMT(HR=0.334,95%CI 0.168~0.664)为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后远处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由上述指标构建的列线图模型一致性指数为0.775,校准曲线结果显示一致性良好。临床决策曲线显示列线图具有明显净获益时对应预测概率阈值范围广泛,表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临床适用性。结论 PMT≤1.43 cm、MFA≤19.31 cm~2、MFEV≤137.46 cm~3患者术后远处转移风险较高,由肿瘤分化程度、病理N分期、肿瘤侵犯周围结构、PMT联合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以有效预测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后远处转移。
目的 分析成人原发性肝脏少见恶性肿瘤的CT和MRI表现,提高对肝脏少见恶性肿瘤的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2024年7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28例成人原发性肝脏少见恶性肿瘤的影像、临床和病理资料,分析不同类型原发性肝脏少见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CT、MRI特征。结果 28例患者中,肝脏肉瘤样癌8例,肝脏淋巴瘤8例,肝脏原发性胃肠道间质瘤6例,肝内胆管囊腺癌3例,肝脏腺鳞癌3例。不同病理类型肝脏肿瘤CT和MRI表现存在差异:8例肝脏肉瘤样癌均为单发,表现为巨大囊实肿物,3例实性部分或分隔渐进性或持续性强化,4例合并门静脉癌栓;肝脏淋巴瘤7例为质地均匀的圆形或椭圆形病变,1例扩散加权成像呈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7例呈轻度均匀强化,2例可见血管漂浮征;6例肝脏原发性胃肠道间质瘤呈中央大片坏死的囊实性病变,2例周围可见假包膜,4例见增粗迂曲血管,实性部分轻至中度持续强化;3例肝内胆管囊腺癌均位于肝左叶,呈多房囊性病变伴乳头状壁结节,囊壁、分隔及壁结节可见不同程度强化;2例肝脏腺鳞癌形态不规则,伴远端肝内胆管扩张,增强扫描以延迟强化为主。结论 成人原发性肝脏少见恶性肿瘤的影像学诊断具有挑战性,部分病变具有特征性影像表现,但确诊仍需依靠病理学检查。
目的 探究低负荷血流限制技术训练后股四头肌微循环灌注水平改变及其与肌力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前瞻性招募2022年9—11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5名健康受试者,在左侧大腿根部行200 mmHg压力袖带血流限制,4周内规律完成伸膝训练,并在首次训练前和末次训练后24 h内行3.0T MRI体素内不相干运动序列及多回波稳态采集三维成像序列扫描,经图像后处理获得股四头肌横截面积、灌注分数和伪扩散系数,并通过等速肌力仪获得其峰力矩。比较训练前后MRI和肌力测试参数,分析峰力矩变化值与灌注分数变化值、横截面积变化值、伪扩散系数变化值的相关性。结果 受试者低负荷血流限制技术训练后,左侧股四头肌横截面积增加(t=-4.515,P<0.05),其中左侧股直肌、股中间肌、股外侧肌横截面积均增加(t=-3.302、-2.877、-3.207,P<0.05)。左侧股四头肌灌注分数增加(t=-5.447,P<0.05);左侧股直肌、股中间肌、股外侧肌、股内侧肌灌注分数均增加(t=-5.723、-4.621、-3.767、-4.682,P<0.05);左侧股四头肌肌力增加(t=-3.983,P<0.05)。受试者左侧股四头肌灌注分数变化值与峰力矩变化值呈正相关(r=0.708,P<0.05)。结论 低负荷血流限制技术训练后,体素内不相干运动量化的股四头肌肌肉微灌注变化与肌力有关,有助于制订年轻患者康复训练策略。
对心脏疾病进行早期无创诊断、干预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心肌微观结构的变化是了解心脏功能改变的关键。心脏弥散张量成像是一种新颖的非侵入性技术,其特征参数具有量化心肌细胞排布和致密性的能力。近年来,随着心脏弥散成像序列设计的发展和优化,该技术在探究心肌微观结构和评估心脏功能改变方面得到广泛研究。本文对心脏弥散张量成像的技术发展、特征参数和临床预研究结果以及其他心脏弥散成像模型和应用进行综述。
<正>2025年8月,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发布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CSCD)2025—2026年来源期刊遴选结果显示,《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继续入选CSCD(2025—2026年度)来源期刊核心库。经过CSCD定量遴选、专家定性评估,2025—2026年度CSCD收录来源期刊共1 506种,其中中国出版的中文期刊1 046种,英文期刊460种。CSCD来源期刊分为核心库和扩展库两部分,其中核心库1 122种(以备注栏中C为标记);扩展库384种(以备注栏中E为标记)。
<正>2023年12月26日,《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再次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即第10版)之临床医学类的核心期刊,既是对《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办刊质量和学术水平的充分肯定,也体现了广大读者、作者和业界专家对本刊的认可。《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是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及北京十几所高校图书馆众多期刊工作者及相关单位专家参加的中文核心期刊评价研究项目成果,每3年评选一次。
<正>《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主编先生/女士:我们谨此郑重通知:依据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经研究人员对相关文献的检索、统计和分析,以及学科专家评审,贵刊《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即第10版)之临床医学类的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从2021年10月开始研究,研究工作由北京大学图书馆主持,共32个单位的148位专家和工作人员参加了本项研究工作,全国各地9473位学科专家参加了核心期刊表的评审工作。经过定量筛选和专家定性评审,从我国正在出版的中文期刊中评选出1987种核心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