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编辑部 电话:15110102619
010-64012981转5200
邮箱:zyyz@j-medicalimaging.com 地址:北京市东单大华路1号《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编辑部
邮编:100730
MRI经过近40年的发展,已成为临床重要影像学诊断方法。MRI平扫结合对比剂增强扫描可提供多维度信息,显著提升病灶检出率,并服务于疾病全周期管理。随着医疗资源下沉,磁共振增强技术(如磁共振增强血管造影、动态对比增强MRI、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MRI等)在基层普及,对比剂高压注射技术作为其关键辅助方法,具有精准控制注射参数、稳定团注状态及提升可重复性等优势,对保障成像质量和诊断效果至关重要。然而,目前国内外缺乏该技术的应用共识,制约了影像数据同质化和互认。为此,专家组参考国内外指南与文献,结合国内应用现状,制订《磁共振对比剂高压注射技术应用专家共识》,旨在为放射科医务工作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技术应用指导,推动临床规范化实践。
随着我国MRI设备保有量的高速增长,其质控特别是临床使用环节的质控尤为重要。MRI设备临床质控需要明确其全流程工作原则,包括人员、设备、标准、工具、方法等多项内容。本文从标准建设、模体研发、培训和监督机制建设等方面进行论述,为推动MRI设备临床质控的规范化和普及化,切实保障MRI临床质控工作开展提供解决思路;并对信息化医疗的时代背景下MRI设备临床质控正在向自动化、智慧化方向迈进的现状进行评述,为MRI设备临床使用提供更优质、高效的保障。
<正>第33届国际医学磁共振学会(ISMRM)年会于当地时间2025年5月10—15日在美国夏威夷召开。本届年会以“Towards a Healthier Footprint”为主题,汇聚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磁共振领域顶尖学者,聚焦医学影像前沿进展,探索磁共振技术和应用的未来。会议内容涵盖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新型MRI设备及MRI精准医疗等创新方向。
目的 探究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NIM)量热法测量在用MRI设备全身比吸收率(SAR)的可行性及实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研发NIM量热法全身SAR测量装置,利用NIM量热法测量不同MRI设备的SAR,并与美国电气制造商协会(NEMA)量热法和脉冲能量法进行对比,验证NIM量热法的准确性和适用性。结果 本研究研发的NIM量热法装置性能可靠,NIM量热法(1.63 W/kg)与NEMA量热法测量的SAR(1.80 W/kg)差异在10%以内。基于NIM量热法的3台MRI设备SAR测量结果(0.46、0.93、0.61 W/kg)与脉冲能量法测量结果(0.42、0.89、0.56 W/kg)的差异均在10%以内。结论 本研究的NIM量热法可准确测量全身SAR,且具有适用性。
目的 基于美国放射学会(ACR)标准模体,采用支持向量机方法自动测量MRI设备质控检测图像的空间分辨力,并探究该方法的可行性、准确性和测量速度。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7—2019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8台MRI设备71例ACR模体的MRI设备质控检测图像。通过对图像数据进行二值化和感兴趣区提取等预处理,使用支持向量机对预处理后的图像进行分类,构建用于分析行、列方向点阵的空间分辨力分类模型。将数据集随机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使用测试集计算准确率、精确度、召回率、F1分数,评估模型的泛化能力,并与传统手动测量方法进行比较,验证其可行性和准确性。记录自动测量空间分辨力所用时间。结果 本研究提出的使用支持向量机自动测量ACR模体测试图像空间分辨力方法的准确率高,所用时间短。行方向的点阵空间分辨力分类准确率达到95%,精确度为100%;列方向的点阵空间分辨力分类准确率达到97%,精确度为100%。在测试集中,14例数据中13例数据自动测量与手动测量结果一致。自动测量测试图像空间分辨力平均每例用时0.158 s。结论 本研究成功实现了采用支持向量机方法对基于ACR模体的MRI设备空间分辨力的自动测量。该方法准确率高、测量速度快,对于未来快速进行MRI设备质控稳定性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探索基于美国放射学会(ACR)模体的射频线圈质控性能指标的自动检测方法,并验证其准确性、稳定性及计算效率。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7年5月—2019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基于ACR模体进行MRI日常质控的扫描图像50例,根据信噪比(SNR)、图像均匀度百分比(PIU)及信号伪影百分比(PSG)的测量与计算方式,采用Python语言自编程序实现上述指标的自动测量。对自动测量与手动测量结果进行线性回归分析,通过Bland-Altman分析计算差值的百分比,评估两种方式得到各指标的一致性和偏差。对比两种检测方法的消耗时间,分析其计算复杂度及效率。结果 自动和手动测量得到的射频线圈性能指标SNR、PSG和PIU具有较强的相关性(r=0.991 4、0.992 8、0.909 8,P均<0.0001)。Bland-Altman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数据均落在95%置信区间内,分布均匀。在计算复杂度及效率方面,与每例每次2~3 min的复杂手动勾画及测量相比,自动检测不到1 s即可同时得到SNR、PSG及PIU。结论 自动与手动测量方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且自动检测方法操作简便、计算效率高,有助于磁共振射频线圈临床质控工作开展及性能指标监测。
随着MRI系统在我国各级医院迅速普及,多部门对提升医院在用MRI系统成像质量、防范设备使用风险提出了明确要求,MRI系统临床质控也成为各级监管机构和医院放射科的一项重要工作。MRI系统质控使用的工具包括成像性能检测模体和专用功能模体,可实现高对比度分辨力、图像均匀性、弛豫时间等参数的检测或定值。本文对上述两类模体的工作原理、常见种类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目的 构建载miRNA-452/Let-7i的超声分子探针,体外分析其对人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源心肌细胞(hi PSCs-CMs)的靶向效果。材料与方法 合成生物素化核心脂质微泡(NBs)、携带过表达miRNA-452/Let-7i的腺病毒的脂质微泡(Ad-miR-452/Let-7i)和携带过表达miRNA-452/Let-7i的腺病毒及靶向蛋白MYH6的超声分子探针(Ad-miR-452/Let7i-MYH6),比较荧光蛋白表达率验证其结合情况。测量其理化性质、稳定性及体外造影成像能力,评估生物安全性等。将hi PSCs-CMs分为Ad-miR-452/Let-7i组和Ad-miR-452/Let7i-MYH6组,比较细胞结合情况。结果 构建的NBs、Ad-miR-452/Let-7i以及Ad-mi R-452/Let7i-MYH6形态规则,稳定性好;其浓度分别为(1.62±0.40)×10~8个/ml、(1.83±0.20)×10~8个/ml、(1.35±0.33)×10~8个/ml,平均粒径分别为(605.94±17.46)nm、(726.53±14.95)nm、(729.31±16.62)nm,电位分别为(2.61±0.30)mV、(-11.21±0.71)mV、(-12.28±0.52)mV,分散度分别为0.24±0.07、0.26±0.14、0.25±0.13。在浓度为107个/ml时,3种样品的造影强度分别为99.24±5.04、102.18±3.61、99.07±3.87。载mi RNAs超声分子探针对细胞无明显毒性,体外显影持续超过15 min,可与hi PSC-CMs特异性结合。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超声分子探针具有稳定性及体外靶向性,能有效提高病毒转染效率。
目的 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脑白质损伤的性别差异及其与认知损害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7年9月—2024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记忆障碍门诊AD患者88例(其中女48例)、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aMCI)患者71例(其中女39例)及健康对照组95名(其中女63名),采集高分辨3D T1结构像及扩散张量成像。获取各白质区域平均扩散率(MD)和各向异性分数(FA),使用双因素方差分析得到组别和性别存在交互作用的差异脑区,将差异脑区作为感兴趣区,进一步与一系列认知量表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FA存在性别与认知组别交互作用的脑白质区域包括右侧后放射冠、右侧内囊前肢及左侧皮质脊髓束(F=4.764、3.812、5.937,P<0.05),表现为AD组FA显著小于健康对照组及aMCI组(P<0.05),健康对照组与aMCI组间F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右侧内囊前肢除外,P=0.018);AD组上述区域女性FA均显著大于男性(P<0.05),健康对照组及aMCI组FA在男性与女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侧皮质脊髓束除外,P<0.001)。MD存在性别与认知组别交互作用的脑白质区域包括右侧内囊前肢、右侧上放射冠及左侧外囊(F=8.581、3.680、7.218,P<0.05),表现为AD组MD显著大于aMCI组(P<0.001),aMCI组MD大于健康对照组(P<0.05);AD组中上述区域男性MD显著大于女性(P<0.01),健康对照组及aMCI组MD在男性与女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侧外囊除外,P<0.05)。将AD组按照性别分组后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右侧后放射冠FA与女性AD患者蒙特利尔认知评估、简易精神状态检查及词汇流利度测试评分呈正相关(r=0.372,P=0.009;r=0.345,P=0.016;r=0.383,P=0.007);右侧上放射冠MD与女性AD患者简易精神状态检查及词汇流利度测试评分呈负相关(r=-0.360,P=0.012;r=-0.360,P=0.003)。结论 与健康对照组及MCI组相比,AD患者脑白质损伤存在性别差异,且与女性AD患者的一般认知功能及语言功能损伤相关。
目的 研究桥本甲状腺炎背景下甲状腺乳头状癌微波消融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2022年5月在中日友好医院行微波消融治疗的181例T1N0M0甲状腺乳头状癌,根据是否合并桥本甲状腺炎分为研究组89例和对照组92例,比较两组技术成功率、肿瘤体积缩小率、疾病进展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均一次成功消融,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3、6、12、18个月,研究组肿瘤体积缩小率小于对照组[3个月:-405.10(-778.57,-119.64)%比-190.00(-525.62,0)%,Z=-2.77,P<0.01;6个月:-50.00(-318.00,45.52)%比52.75(-93.33,97.13)%,Z=-3.70,P<0.01;12个月:83.33(17.70,100.00)%比100.00(64.88,100.00)%,Z=-2.41,P<0.01;18个月:100.00(96.05,100.00)%比100.00(100.00,100.00)%,Z=-2.18,P=0.02]。平均随访(16.90±11.43)个月后,研究组与对照组疾病进展率(5.61%比4.34%)、声音嘶哑发生率(2.24%比4.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合并桥本甲状腺炎的甲状腺乳头状癌行微波消融治疗安全有效,术后疾病进展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正>1病例简介女,39岁,主诉:右侧耳下区肿物20 d。曾有干燥综合征病史。体格检查:右侧腮腺区(耳下)见一明显隆起肿物,质地中等,活动度一般,界限不清,压痛(+),表面皮肤色泽正常,皮温正常,无眼干、口干等症状。常规超声(图1A)提示:右侧腮腺内部见大小约3.0 cm×2.8 cm×2.4 cm低回声团,与周边正常组织分界欠清,内可见网格样高回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示肿块内部血流信号稍丰富,为动脉频谱。
目的 基于超声组织追踪应变技术评价左心辅助装置(LVAD)植入前后右心室功能。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年9月—2023年12月河南省胸科医院行LVAD手术患者15例,分析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后右心室游离壁应变、右心室整体纵向应变、右心室面积变化率、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三尖瓣环侧壁收缩期峰值速度及心内结构变化。结果 15例LVAD患者手术成功率为93%,1例植入术后急性心力衰竭死亡,14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较好。14例术前及术后右心室游离壁应变基底段、中段、心尖段逐渐减低,术后较术前减低,心尖段更明显。右心室游离壁应变术后1个月、3个月较术前减低[15.80(7.00),8.47(4.90),12.00(5.20)],术后3个月较术后1个月回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右心室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术后较术前减小(P<0.05)。术后1个月、3个月左侧房室大小较术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心室面积变化率及右侧房室大小较术前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VAD术后右心室功能减低,术后3个月逐渐回升,右心室游离壁应变参数变化更敏感。
目的 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心肌淀粉样变性(CA)患者右心室功能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7月—2023年10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的CA患者25例,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30例,同时选取健康对照30名。使用心尖比率代表区域差异,比较3组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二维应变参数、心尖比率参数的差异。结果 CA组和HCM组相比,右心室结构和功能中仅节段性应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A组中,右心室从心尖到基底部的应变梯度与左心室相同,即“心尖保留”模式,这一模式在HCM组、对照组中未见。CA组的右心室游离壁纵向应变心尖比率、右心室四腔纵向应变心尖比率、左心室纵向应变心尖比率均大于HCM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40.40、43.18、55.43,P均<0.05);右心室游离壁纵向应变心尖比率识别CA价值最高,曲线下面积为0.935,敏感度为96%,特异度为83%。结论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可准确评价CA患者右心室功能受损情况,为临床评估并鉴别CA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
目的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探讨CT上肿瘤中央气道侵犯(TICA)预测肺癌患者重度免疫抑制剂相关性肺炎(S-CIP)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队列分析2019年9月—2022年3月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接受免疫治疗、资料完整的162例肺癌数据。根据患者有、无S-CIP分为S-CIP组23例和非S-CIP组139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胸部放疗史、基础肺病史、肿瘤组织学分类、TNM分期,原发肿瘤位置及TICA情况。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判别混杂因素和发生S-CIP的危险因素。使用SPSS软件按照1∶1最近邻匹配法进行PSM,比较两组患者PSM匹配前后TICA对发生S-CIP的预测价值,并构建预测发生S-CIP的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及曲线下面积评估模型效能。结果 PSM前,S-CIP组的基础肺病史(78.3%比32.4%,OR=6.802,P=0.001)、放疗史(69.6%比30.2%,OR=5.300,P=0.002)及TICA(65.2%比27.3%,OR=5.882,P=0.001)比例均高于非S-CIP组,是预测发生S-CIP的独立危险因素。PSM后,S-CIP组和非S-CIP组分别纳入20例患者,S-CIP组TICA比例高于非S-CIP组(60.0%比20.0%,OR=6.000,P=0.013)。基于TICA的Logistic模型预测发生S-CIP的曲线下面积为0.700(95%CI 0.534~0.866)。结论 TICA是发生S-CIP的独立危险因素,具有中等的预测效能,可用于S-CIP风险的预测、早期干预,以期降低患者不良预后。
目的 探讨影像组学联合Brisque自动评估肝脏钆塞酸二钠动态增强MRI检查中动脉期图像质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2024年3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肝脏钆塞酸二钠动态增强MRI检查的患者共326张动脉期图像。采用4级(1~4分)Likert质量表进行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将图像分为临床可接受组(166张,2~4分)和临床不可接受组(160张,1分)。以7∶3随机分配为训练集227张和测试集99张。基于动脉期图像创建Brisque图像,提取Brisque图像特征、动脉期原始图像影像组学特征及联合特征。将提取的数据进行降维并筛选影像组学最优特征,基于逻辑回归算法,分别构建影像组学模型、Brisque模型及联合模型。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阈值、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分析各模型的诊断效能,使用决策曲线分析评估模型的净获益。结果 影像组学模型、Brisque模型、联合模型在训练集中的AUC分别为0.942(95%CI 0.914~0.969)、0.722(95%CI 0.655~0.788)、0.967(95%CI 0.947~0.987);在测试集中分别为0.904(95%CI 0.848~0.960)、0.684(95%CI 0.579~0.789)、0.920(95%CI 0.866~0.972)。训练集中3种模型的AUC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6.493、3.397、7.427,P均<0.05);测试集中联合模型与Brisque模型、影像组学模型与Brisque模型的AU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137、3.740,P均<0.05),联合模型与影像组学模型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集与测试集中均以影像组学-Brisque联合模型的诊断效能更高。决策曲线分析显示联合模型的净收益大于其他模型。结论 影像组学联合Brisque可应用于肝脏钆塞酸二钠动态增强MRI检查对动脉期图像的质量评估,能够自动检测到临床不可接受的肝脏动脉期图像,诊断效能较高,有助于提高采集时的图像质量,从而减少重复扫描,并提高诊断准确度。
目的 探索CT增强扫描对肝细胞癌(HCC)肿瘤突变负荷(TMB)的预测价值。资料与方法 收集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1月—2023年1月接受根治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HCC的22例患者,均对TMB进行定量分析。记录患者临床、实验室检查、CT影像学特征以及随访情况。将P<0.2的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筛选TMB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评估诊断效能。结果 高TMB水平是HCC术后无病生存期的危险因素(HR=1.115,P<0.05),根据最佳截断值将TMB分为高风险组(>9.25突变/Mb)和低风险组(≤9.25突变/Mb),单变量分析结果显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间瘤内缺血或坏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经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发现仅瘤内缺血或坏死是预测高TMB水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曲线下面积为0.833(95%CI 0.615~0.956,P<0.001),敏感度为100.0%,特异度为66.7%。结论 高TMB水平与HCC切除术后预后差有关,而瘤内缺血或坏死影像学征象对预测高TMB水平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有望对HCC患者个性化诊疗提供参考依据。
<正>1病例简介女,56岁,主诉:间断腹痛并近期加重半年,体重减轻明显,脾周积液。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08 g/L,血小板389 g/L,红细胞3.43×10~(12)/L,甲胎蛋白3.38 ng/ml,糖类抗原125 34.6 U/ml,糖类抗原199 8.23 U/ml,癌胚抗原0.49 ng/ml。3个月前全腹增强CT提示脾脏多发低密度影,血管瘤可能(图1A~C)。3个月后急诊腹部超声提示脾内多发实性占位,恶性病变多考虑、副脾、脾周积液(图1D、E)。
目的 探讨儿童法瓦病(FAVA)的临床特征及CT、MRI表现,分析误诊原因,提高本病的诊断准确率。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4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FAVA患儿,其中11例行CT检查,10例行MRI检查,6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分析其CT和MRI表现。结果 15例FAVA均为单发病变,其中男8例,女7例,年龄1岁7个月~14岁,中位年龄8岁(6岁4个月,10岁)。临床表现为四肢或躯干软组织内生长缓慢的肿块,其中11例伴有疼痛,2例伴跛行或活动受限,2例可见皮肤青紫。CT检查可见病变位于肌内、肌间或皮下软组织,8例呈等低密度,3例呈稍高密度或混杂密度,10例可见脂肪密度,2例可见静脉石。MRI检查病变境界较清,内部或周边均可见脂肪信号,位于肌内病变均沿肌肉长轴梭形生长,6例可见筋膜尾征。增强扫描15例均呈显著不均匀强化,其中4例病灶周围见增多血管影。15例患儿中,7例误诊为脉管畸形,5例误诊为血管瘤,1例误诊为血管脂肪瘤,1例误诊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未定性诊断。结论 儿童FAVA病CT、MRI征象具有一定特征性,但容易误诊,当发现肌内病变沿肌肉长轴梭形生长、含脂肪密度/信号、存在筋膜尾征,显著不均匀强化伴增多血管影,结合疼痛等临床表现时,应考虑到本病可能。
目的 探讨基于深度学习图像重建(DLIR)算法重建腹部CT检查的腰椎图像,以降低腰椎CT检查辐射剂量及避免重复检查。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4年3—5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同期行腹部CT检查及腰椎CT检查的32例患者,腹部CT检查(DLIR组)条件为管电压120 kVp,管电流200 mA,使用高强度DLIR重建腰椎;常规腰椎CT检查(腰椎组)条件为管电压120 kVp,管电流260 mA,使用60%权重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 R-V)进行重建。应用客观评价法,在第3腰椎椎弓根层面和第2/3腰椎间盘层面测量肌肉、脂肪、椎体松质骨、腰椎间盘、硬膜囊、椎弓根骨皮质CT值、噪声(SD值)、信噪比、对比噪声比(不包含脂肪组织)。主观评价采用5分法,评价图像对比度、图像噪声、图像锐利度。结果 腰椎组、DLIR组CT容积剂量指数分别为15.25 mGy、11.74 mGy。DLIR组和腰椎组各结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腰椎组相比,DLIR组SD值显著降低,各测量组织分别降低31.09%、35.66%、13.48%、27.82%、24.93%、15.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9~7.21,P<0.05);各测量组织信噪比分别提高36.40%、52.31%、16.56%、34.13%、38.39%、18.81%,对比噪声比分别提高51.70%、51.32%、36.24%、34.47%、53.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58~-4.23,P<0.001)。DLIR组图像对比度、图像噪声和细微结构空间分辨力评分显著优于腰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75(4.00,5.00)分比4.45(4.00,5.00)分,4.39(4.00,5.00)分比4.06(4.00,4.00)分,4.27(4.00,5.00)分比4.00(4.00,4.00)分;Z=-3.80、-4.38、-3.55,P<0.001]。结论 应用高强度DLIR腹部检查的腰椎图像,可获得降低25%辐射剂量的高质量腰椎CT图像,实现腹部、腰椎一次检查。
食管癌是一种常见的上消化道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高、预后较差,其治疗方法的选择主要取决于食管癌不同TNM分期。准确分期和预后评估是医师选择食管癌治疗策略的重要参考。影像组学方法可以从医学影像中挖掘医师肉眼不可见的病灶信息,客观、全面评价肿瘤异质性,广泛用于各类肿瘤诊断、分级与预后评估。本文从影像组学辅助食管癌分期诊断及预后评估方面探讨研究现状和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食管癌分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研究提供借鉴,为医师选择合适的治疗策略提供准确参考。
胆石症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及时诊断对指导治疗和改善预后至关重要。双能量CT通过物质分离技术和不同的后处理方法获取虚拟单能图像、虚拟平扫图像、脂肪分数图、有效原子序数图、电子云密度图等多种参数图,为检出等密度胆结石提供新的方法,提高胆结石检出率,为诊断胆石症及其并发症提供客观依据。本文对双能量CT成像原理及其在胆石症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产后压力性尿失禁会对患者生活及心理造成不良影响,需要及时康复治疗干预,盆底超声在产后压力性尿失禁评估方面具有较高价值。本文重点分析盆底超声在盆底康复过程中的应用进展,包括康复前评估基线状态、辅助诊断分型、选择治疗方式及康复效果评估和预测等,并对盆底超声在盆底康复治疗不同阶段评估压力性尿失禁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正>《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主编先生/女士:我们谨此郑重通知:依据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经研究人员对相关文献的检索、统计和分析,以及学科专家评审,贵刊《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即第10版)之临床医学类的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从2021年10月开始研究,研究工作由北京大学图书馆主持,共32个单位的148位专家和工作人员参加了本项研究工作,全国各地9473位学科专家参加了核心期刊表的评审工作。经过定量筛选和专家定性评审,从我国正在出版的中文期刊中评选出1987种核心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