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编辑部 电话:15110102619
010-64012981转5200
邮箱:zyyz@j-medicalimaging.com 地址:北京市东单大华路1号《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编辑部
邮编:100730
超声造影技术在评估肝脏疾病的动态血流、血管结构和组织灌注方面具有优势,是诊断肝脏疾病的一线影像学方法。高帧率超声造影通过提高帧率,能更精准地捕捉快速动态血流过程,对于快速增强的肝脏病变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专家共识的制订根据肝脏高帧率超声造影的多中心临床应用经验及研究报告,从临床实用角度总结肝脏高帧率超声造影的适应证及诊断流程,旨在推动高帧率超声造影在肝脏疾病中的规范化临床应用。
超声造影技术在评估胆囊疾病的血流动态、血管结构和组织灌注等方面具有优势,是诊断胆囊疾病的一线影像学方法。高帧率超声造影通过提高帧率,能更精准地捕捉快速动态血流过程,对于快速增强的胆囊病变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研究通过多中心临床应用经验及研究报告,制订《胆囊高帧率超声造影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从临床实用角度总结胆囊高帧率超声造影的适应证、诊断流程及报告书写规范,旨在推动高帧率超声造影在胆囊疾病中的规范化临床应用。
肝细胞癌作为全球发病率和致死率较高的恶性肿瘤,其影像学征象在预后预测和疗效评价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聚焦于当前肝细胞癌的影像学特征与其预后的潜在联系,阐述采用并推广标准化影像学术语体系的重要性,展示与预后相关的影像学特征的具体范例,回顾肝细胞癌预后相关的研究热点和进展,以期为患者提供精准的预后评价和诊疗策略。
目的 探讨基于钆塞酸二钠增强MRI结合临床特征筛选孤立性肝细胞癌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资料与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22年6月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孤立性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经典型影像学检查或穿刺活检确诊。所有患者术前行钆塞酸二钠增强MRI检查,并随访至术后2年。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肝细胞癌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58例患者,根据随访结果分为早期复发组22例和无早期复发组36例。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甲胎蛋白水平(HR=1.103,95%CI 1.008~1.206,P=0.033)、动脉期不规则边缘强化(HR=4.647,95%CI 1.527~14.110,P=0.007)、动脉期瘤周强化(HR=11.575,95%CI 3.575~37.478,P=0.001)以及肝胆期瘤周低信号(HR=5.058,95%CI 1.129~22.668,P=0.034)是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甲胎蛋白联合动脉期不规则边缘强化、动脉期瘤周强化及肝胆期瘤周低信号任一影像征象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6、0.842和0.860,准确度分别为81.0%、84.5%和82.8%。结论 术前血清甲胎蛋白水平、动脉期不规则边缘强化、动脉期瘤周强化和肝胆期瘤周低信号是肝细胞癌射频消融治疗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甲胎蛋白与上述任一MRI征象能显著提高预测效能。
目的 探讨影像组学-临床联合模型预测肝细胞癌肿瘤切除术后复发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2022年6月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肝细胞癌患者311例,按7∶3随机分为训练组217例和验证组94例。于动脉期、门静脉期CT图像中,对肿瘤及瘤周5 mm勾画感兴趣区,提取并筛选影像组学特征,建立影像组学模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分析筛选临床独立危险因素,建立临床模型。将临床独立危险因素与影像组学特征联合,进而建立影像组学-临床联合模型。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特异度、敏感度、净重分类改善指数以及综合判别改善指数评估模型的区分度,通过校准曲线评估模型的校准程度,运用临床决策曲线分析评估模型的临床效用,利用验证组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 所有模型中,Rad-A5V5-临床模型对肝细胞癌切除术后复发的预测性能最佳,验证组的曲线下面积、特异度、敏感度分别为0.743(95%CI 0.640~0.846)、0.647、0.717;净重分类改善指数和综合判别改善指数显示,与临床模型和影像组学模型比较,RadA5V5-临床模型预测能力改善效果最佳;校准曲线显示,Rad-A5V5-临床模型预测值与真实值符合度最好;决策曲线结果显示,Rad-A5V5-临床模型在特定的阈值范围内能够获得最大的临床净收益。结论 瘤周影像组学特征与临床独立危险因素结合,可显著提高对肝细胞癌肿瘤切除术后复发的预测效果,为识别复发高危患者和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目的 基于术后CT影像组学识别重复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有反应的肝细胞癌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2月—2024年5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肝细胞癌96例,患者均接受3次或以上TACE治疗,以7∶3随机分为训练组67例和验证组29例。运用3D-Slicer软件阈值分割第一次TACE术后24h内复查CT图像靶病灶中碘油沉积区,包括平扫和动脉期,最终筛选出5个影像组学特征,分别构建影像组学预测模型以识别重复TACE后有反应的肝细胞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及决策曲线评价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Child-Pugh分级(OR=2.737,P<0.05)、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OR=2.907,P<0.05)、肿瘤数量多发(OR=4.505,P<0.01)和甲胎蛋白(OR=1.002,P<0.01)是预测TACE术后肿瘤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训练组中,平扫和动脉期模型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3、0.831,验证组中分别为0.748、0.788。两种模型均能有效评估肝细胞癌TACE后的肿瘤反应。结论 基于TACE术后首次CT影像组学特征建立的预测模型可以有效识别经重复TACE后有反应的肝细胞癌,靶病灶内碘油沉积模式可作为影像生物标志物评估TACE术后肿瘤反应的价值。
目的 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定量参数与病理分级对肝细胞癌(HCC)术后生存预后的预测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18年10月—2019年11月有完整影像学资料并行根治性手术、术后病理证实的65例HCC,进行5年生存期随访。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体素内不相干运动定量参数标准表观扩散系数(s ADC)、真性扩散系数(D)、假性扩散系数(D*)、灌注分数(F)等的最佳临界值。采用单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影响HCC术后患者总生存时间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 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病理分级(HR=1.588,95%CI 0.936~2.692,P=0.086)、微血管侵犯(HR=2.512,95%CI 1.308~4.823,P=0.006)、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HR=1.752,95%CI 1.000~3.068,P=0.050)、s ADC(HR=0.433,95%CI 0.235~0.796,P=0.007)、D(HR=0.262,95%CI 0.121~0.565,P<0.001)、F(HR=2.268,95%CI 1.259~4.087,P=0.006)均为HCC预后的影响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病理分级(Ⅲ、Ⅳ级)是HCC术后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1.748,95%CI 1.003~3.045,P=0.049);D值>0.916×10-3 mm2/s是其生存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HR=0.249,95%CI 0.113~0.550,P<0.001)。结论 肿瘤病理分级(Ⅲ、Ⅳ级)与体素内不相干运动定量参数D值是HCC术后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两者联合可为临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
肝细胞癌(HCC)根据组织学表型的异质性分为增殖型HCC和非增殖型HCC,两者的临床、分子和影像学特征存在差异。这两大类包含多种病理亚型,由于其独特的分子和组织学特征,其影像学征象表现各异,且预后与典型HCC有所不同,目前临床对其治疗方案尚未明确。本文对HCC组织病理学亚型的影像学表现及其预后进行总结,为提高对HCC各病理亚型的认知和判断、选择和优化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在临床实践中,肝细胞癌诊断主要基于影像学,影像学特征不典型的病例需辅以病理学分析。随着精准医学理念的深化,关注点已从单纯诊断向疗效预测评价延伸,基于影像特征的预后生物标志物成为目前肝细胞癌研究热点。近年研究表明,影像学征象不仅能反映肿瘤异质性,还能提供肝细胞癌相关的预后信息,有助于无创性预测预后,为优化治疗决策提供客观依据。本综述全面概述与肝细胞癌预后相关的MRI影像学特征,旨在指导个性化治疗,改善肝细胞癌患者的生存结局。
目的 探索不同时期帕金森病(PD)患者大脑皮层厚度特征及其与壳核多巴胺转运体(DAT)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8月—2020年10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核医学/PET中心行11C-CFTPET和T1MRI扫描的15名健康对照者和30例PD患者。使用SPM12对PET进行图像预处理,获得壳核前部和后部的DAT平均放射性计数,以枕叶作为参考区计算DAT摄取值。使用Freesurfer v7.2软件中的标准处理方法对T1进行组织分割和皮层重建。采用一般线性模型,比较两组间左右脑的皮层厚度差异,并分析差异脑区的皮层厚度与壳核DAT摄取值的相关性。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PD患者的左侧顶下小叶和额中回下部、右侧额中回下部的皮层明显变薄(P均<0.05)。左侧顶下小叶、右侧额中回下部的皮层厚度与同侧壳核前/后部的DAT摄取值呈显著正相关(r=0.30~0.47,P均<0.05);右侧中央前回与同侧壳核后部的DAT摄取值呈显著正相关且相关性高于对侧(r=0.32,P=0.029)。结论 本研究发现PD皮层变薄区域的厚度与壳核DAT水平存在显著正相关,提示了基底神经节皮层环路的重要性并为进一步研究PD神经机制提供依据。
目的 探讨定量123I-MIBG xSPECT/CT显像在儿童神经母细胞瘤骨转移中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2023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61例经病理证实为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的123I-MIBGxSPECT/CT图像,分析骨转移病灶及正常骨定量参数的部分影响因素,比较两者的标准化摄取值(SUV)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平均标准化摄取值(SUVavg)、最小标准化摄取值(SUVmin)和峰值标准摄取值(SUVpeak)对骨转移病灶的诊断价值。结果 不同体质参数间的正常骨SU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0.204~0.071,P均>0.05)。骨转移病灶的SUVmax、SUVavg、SUVmin、SUVpeak显著高于正常骨(Z=-10.118~-9.703,P<0.000 1);Curie评分不同分区间骨转移病灶SUV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0.226、0.107、0.149、0.342,P均>0.05)。SUVmax、SUVavg、SUVmin和SUVpeak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29(95%CI 0.884~0.974)、0.948(95%CI 0.906~0.989)、0.935(95%CI 0.890~0.981)、0.942(95%CI0.899~0.985);敏感度分别为90.9%、90.2%、93.7%、92.3%,特异度分别为86.9%、93.4%、85.2%、8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SUVmax、SUVavg、SUVmin和SUVpeak的最佳诊断阈值分别为0.39 g/ml、0.33 g/ml、0.20 g/ml、0.33 g/ml。结论 当SUVavg高于0.33 g/ml临界值时,对骨转移病灶具有高度提示性。x SPECT/CT定量指标提高了神经母细胞瘤骨转移诊断的特异性,证明了123I-MIBG xSPECT/CT显像定量分析的高诊断效能及其作为视觉评估诊断辅助的潜在效用。
目的 探讨双瞬切能谱CT获得的肝脾血流动力学指标联合临床特征,无创评估肝硬化患者高危食管静脉曲张(EV的预测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2年3月—2023年5月南方医院增城院区肝硬化患者93例,患者均进行上腹部能谱CT增强及胃镜检查。根据胃镜评估的EV严重程度(无,EV0;轻,EV1;中,EV2;重,EV3)将患者分为低危EV(EV0、EV1)及高危EV(EV2、EV3)组。收集两组的年龄、性别、Child-Pugh分级、有无腹水、血小板,并测量能谱CT参数肝脏及脾脏体积、平均碘含量与碘容量。对两组参数的差异进行分析,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模型对高危EV的诊断性能。结果 两组年龄、Child-Pugh分级、腹水、血小板、肝脏体积、脾脏体积、肝脏碘容量和脾脏碘容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Z/χ~2值=-5.921~16.343,P<0.05)。将腹水、血小板、肝脏体积、脾脏体积、肝脏碘容量和脾脏碘容量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模型,结果显示脾脏碘容量(OR=1.002,P<0.001)、腹水(OR=5.319,P=0.009)、血小板(OR=0.990,P=0.062)是预测EV高风险的独立危险因子,Hosmer-Lemeshow检验表明该回归模型与观测值拟合良好(P=0.303),准确度为83.9%,敏感度为78.6%,特异度为88.2%,阳性预测值为84.6%,阴性预测值为83.3%,曲线下面积为0.894。结论 基于双能CT的脾脏碘容量、血小板及腹水等指标能术前无创预测高危EV。
目的 对比分析肝窦阻塞综合征(HSOS)与布加综合征(BCS)的MRI征象。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4月—2023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经肝脏穿刺活检或临床诊断的12例HSOS及肝脏穿刺活检或肝移植病肝病理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的12例BCS患者,分析两者的临床及MRI征象,总结特征性征象。结果 HSOS患者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较BCS高,白蛋白较BCS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07、-2.078、-2.425、-2.252,P均<0.05)。12例HSOS中,10例有服用土三七中药史,6例第二肝门特征性三叶草样强化,BCS无此征象。12例BCS中,10例门静脉主干增宽,10例脾大,10例副肝静脉,8例肝横静脉,11例肝周侧支,7例椎旁静脉曲张。HSOS、BCS患者MRI平扫肝实质信号不均分别为12例、10例,门静脉期及延迟期肝实质信号花斑样强化分别为12例、12例。结论 特征性MRI征象有助于诊断HSOS和BCS,结合是否服用土三七中药史有助于两者鉴别。
目的 探讨胎盘微血流联合血清胱抑素C(Cys C)预测发生晚发型子痫前期(LOP)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前瞻性纳入2021年10月—2022年10月在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产前超声检查并分娩的单胎妊娠孕妇188例,中孕期使用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检测孕妇胎盘微血流指数,包括血管化指数、血流指数、血管化-血流指数(VFI),同时检测孕妇血清Cys C水平。将孕妇妊娠结局分为LOP组和正常组(NLOP组),分析胎盘微血流联合血清Cys C对LOP的预测价值。结果 LOP组胎盘血管化指数、VFI均低于NLOP组(29.77±11.97比44.44±9.86,9.23±3.51比15.05±4.38),血清Cys C高于NLOP组[(1.13±0.17)mg/L比(0.84±0.18)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16、-4.790、4.682,P均<0.05)。胎盘VFI联合血清Cys C预测LOP的曲线下面积为0.899,预测价值最高。结论 胎盘VFI联合血清Cys C检测可提高LOP的预测效能,且优于各单项指标。
目的 探讨胎儿脐尿管未闭的产前超声特征及预后。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23年3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6例脐尿管未闭的产前超声特征,并随访其孕期及出生后情况。结果 6例胎儿孕早中期产前超声均提示脐尿管未闭,2例诊断为膀胱憩室,超声表现为膀胱形态失常,膀胱顶部呈鸟嘴样改变,经一异常管道与腹壁脐带入口处相连;4例诊断为脐尿管瘘伴尿囊囊肿,超声表现为脐带根部囊肿,囊肿经一异常管道与膀胱相通,大小随膀胱充盈及排空改变,彩色多普勒示囊肿周边见脐动脉包绕。6例胎儿染色体检查均无异常,其中2例单纯脐尿管瘘伴尿囊囊肿胎儿出生,预后好;4例因合并其他畸形引产。6例胎儿中1例为女性,5例为男性。结论 脐尿管未闭产前超声具有典型特征,且与染色体异常相关性较低,临床上以男性多见,在不合并其他结构异常的情况下预后良好。
目的 探索18F-FDGPET/CT对脊柱骨巨细胞瘤RANKL单抗治疗效果的评估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收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20年10月—2021年9月11例接受RANKL单抗治疗的脊柱骨巨细胞瘤患者的PET/CT资料。分析病变数目、部位、骨质破坏特点,测量病变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长径。按照修改后的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EORTC)标准、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1.1及inverse Choi density/size(ICDS)标准判断肿瘤的客观缓解率。结果 11例患者骨病变均为单发,呈溶骨性破坏,骨皮质不完整,治疗后病变均见边缘骨质硬化。病变基线SUVmax为12.12±3.64,用药后为4.39±2.10,%△SUVmax为31.81%~80.52%。按照修改后的EORTC标准,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9例。病变长径基线中位值为46.21(33.84,85.93)mm,用药后为42.25(32.44,79.29)mm,变化率为0.71%~22.90%。按照修改后RECIST 1.1标准,疾病稳定11例;按照ICDS标准,部分缓解2例,疾病稳定9例。结论 PET/CT可用于脊柱骨巨细胞瘤RANKL单抗治疗效果评估,采用修改后EORTC标准获得的客观缓解率较高。
目的 探索T2 mapping与三维选择性水激发(3D-WATSc)序列测量膝关节软骨体积的一致性。资料与方法 2022年5—12月宁波大学附属李惠利医院招募30名健康志愿者,行左膝关节3D-WATSc、T2mapping序列扫描。随机抽取20名受试者的T2 mapping序列,分析8组不同TE(13、26、39、52、65、78、91、104 ms)的原始图像,由2名观察者对原始图像质量进行评分,使用Kappa检验观察评分一致性,Welch方差分析和Games-Howell text事后检验得出最佳图像质量的TE。基于T2 mapping和3D-WATSc序列对30名受试者股骨髁、胫骨平台和髌骨后缘软骨体积进行半自动分割测量,使用组内相关系数(ICC)、BlandAltman检验T2 mapping序列下2名观察者间及两种序列测得软骨体积的一致性。结果 2名观察者评分除TE 104 ms一致性较差(Kappa=0.318)、TE 78 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外,其余一致性均为中等(Kappa>0.40,P<0.05),进一步分析TE 26 ms软骨显示质量评分最佳(均值2.90)。将TE 26 ms与其余7组评分进行Games-Howell text两两比较,除与TE 13 ms(均值2.55)、TE 39 ms(均值2.62)两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TE 26 ms与其余TE组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T2 mapping(TR 2 000 ms、TE 26 ms)序列上,2名观察者分割得到各部分软骨体积的ICC均>0.6,P<0.05,以股骨髁软骨体积的一致性最好(ICC=0.877,P<0.01)。两种序列测得的各部分软骨体积一致性均较好(ICC均>0.75,P均<0.01),以胫骨平台软骨体积的一致性最好(ICC=0.857,P<0.01)。结论 T2 mapping原始图像(TR 2 000 ms、TE 26 ms)可清晰显示膝关节软骨形态,T2 mapping与3D-WATSc序列定量膝关节软骨体积的一致性较好,T2 mapping单一序列可为膝关节软骨形态及功能的一站式定量分析提供可信的扫描方案。
目的 通过定量MRI探讨慢性下腰痛(CLBP)患者椎间盘退变与椎旁肌脂肪浸润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3年9月—2024年3月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63例CLBP患者和42名志愿者,应用多回波水-脂分离技术和T2 mapping技术扫描。采用Pfirrmann分级评估椎间盘退变,Goutallier分级评估椎旁肌脂肪浸润,测量椎旁肌质子密度脂肪分数(PDFF)及髓核T2值,比较上述参数间及其与年龄、性别的关系。结果 CLBP患者髓核T2值较志愿者显著降低、椎旁肌PDFF显著增加(Z=-5.54~4.65,P均<0.001)。椎间盘Pfirrmann分级和椎旁肌Goutallier分级均与髓核T2值和椎旁肌PDFF显著相关(|r|>0.4,P<0.05)。年龄和Pfirrmann分级是椎旁肌脂肪浸润的独立预测因子(β=0.228~5.682,P均<0.001),在L4/5椎间盘层面,性别也是独立预测因子(β=-2.834、-3.352,P均<0.05)。结论 椎间盘退变与椎旁肌脂肪浸润在CLBP患者中密切相关,同时年龄和性别也存在影响。
目的 探讨基于超声组学的临床列线图预测模型诊断慢性肾脏病(CKD)纤维化程度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充市中心医院2014年1月—2022年7月经肾穿刺活检确诊CKD患者350例。根据肾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TA/IF)将患者进行分类,按照7∶3随机分为训练组245例和验证组105例。通过评估患者人口统计学建立临床预测模型,根据从肾脏超声图像中提取出的影像组学特征建立XGBoost机械学习模型,随后结合影像组学评分和临床独立预测因子建立临床超声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模型。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及校准曲线评估3种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 350例CKD患者中,TA/IF 0类226例,TA/IF 1类124例。基于临床特征和影像组学评分的临床影像组学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果最佳,其训练组和验证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8(95%CI 0.909~0.969)和0.933(95%CI 0.891~0.980)。结论 超声影像组学预测模型在无创诊断CKD患者的TA/IF方面具有潜力。基于影像组学评分联合临床数据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可能有助于患者临床管理。
<正>医学科技论文摘要撰写要求: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阅读论文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结构式摘要由目的、资料与方法、结果、结论 4个要素组成。目的中需简要交代研究的前提(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及其重要性;资料与方法中需简述研究类型(如回顾性研究、前瞻性研究)、人口学(研究对象)或材料、分组、采用的研究方法及观察指标,摘要方法中不需要指明具体使用的统计学方法;
<正>为了尽快将影像学专业的新发现和重大科研成果在本刊发表,本刊针对符合以下条件的来稿实行优先审理和优先发表。1.国家级和省部级基金项目论文。2.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的论文。3.研究具有重大创新,为国内首创或达到国内、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性科研成果,并经专家审稿确认的论文。
<正>2023年12月26日,《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再次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即第10版)之临床医学类的核心期刊,既是对《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办刊质量和学术水平的充分肯定,也体现了广大读者、作者和业界专家对本刊的认可。《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是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及北京十几所高校图书馆众多期刊工作者及相关单位专家参加的中文核心期刊评价研究项目成果,每3年评选一次。经过定量筛选和专家定性评审,最终,2023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从我国正式出版的中文期刊中评选出1987种核心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