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编辑部 电话:15110102619
010-64012981转5200
邮箱:zyyz@j-medicalimaging.com 地址:北京市东单大华路1号《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编辑部
邮编:100730
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与致死率高,对全球公共卫生构成严重威胁。亚洲地区,韩国肝脏协会-国家癌症中心指南、日本肝病学会指南和中国《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4年版)》均在原发性肝癌的诊疗领域具有显著影响力和指导意义。以上指南依据各自的国情、背景、循证证据和临床实践,在肝癌的影像学诊断上既体现出共性,又表现出差异。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以上指南在肝癌筛查监测、影像学诊断及分期的内容,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全面、科学的参考依据,促进原发性肝癌的规范化诊疗。
目的 探讨合并右向左分流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影像学特征与分流级别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2021年12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69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通过发泡试验将患者分为右向左分流阴性组443例与阳性组254例,比较两组人口统计学资料及影像学特征的差异,分析阳性组患者急性脑梗死的影像学特征与发泡试验分流量的关系。结果 两组高血压(OR=0.533,95%CI 0.380~0.748)、糖尿病(OR=0.649,95%CI 0.422~0.999)、脑梗死(OR=0.275,95%CI 0.136~0.5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性别、年龄、吸烟、高血脂、冠心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梗死累及区域和梗死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957、4.219,P均<0.05),梗死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发泡试验阳性的急性脑梗死患者,Ⅰ、Ⅱ级在影像学上主要表现为单侧前循环或后循环梗死,以深部、单发梗死多见,Ⅲ、Ⅳ级分流患者多见于双侧前循环合并后循环的多发梗死。结论 合并右向左分流的急性脑梗死影像学具有一定的特征,发泡试验诊断右向左分流的敏感度高,两者结合分析可以给临床提供一定指导。
目的 探讨睡眠剥夺与正常睡眠状态下大脑血流灌注特点的差异。资料与方法 2020年10月—2021年12月在西安市各高校中招募50例受试者。使用精神运动警觉性任务(PVT)收集持续性注意力行为学数据。采用动脉自旋标记技术比较睡眠剥夺后与正常睡眠后的相对脑血流量(rCBF),分析两种状态下差异脑区的rCBF与PVT脱漏频次差值的相关性。结果 与正常睡眠后相比,睡眠剥夺后双侧背外侧前额叶、双侧顶上小叶、左侧眶部额中回、双侧颞中回、右侧中央后回、双侧角回的血流灌注显著减低,而双侧丘脑、左侧楔前叶、右侧内侧前额叶、左侧后扣带回、左侧颞下回的血流灌注明显增高(FDR校正,P<0.05,团块大小≥20体素)。左侧背外侧前额叶及右侧顶上小叶的rCBF变化与PVT脱漏频次差值呈负相关(r=-0.56,P<0.001;r=-0.64,P<0.001),左侧楔前叶的rCBF变化与PVT脱漏频次差值呈正相关(r=0.72,P<0.001)。结论 默认网络、额顶网络及丘脑相关脑区血流灌注异常改变可能是睡眠剥夺后持续性注意力下降的重要神经机制。
目的 建立脑室周围白质损伤(PWMI)患儿发生混合型脑性瘫痪的预测模型。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5年9月—2022年10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MRI诊断为PWMI(6个月~2岁)并随访至2岁后确诊为混合型脑性瘫痪的患儿,将其分为混合型组和痉挛型组。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与PWMI混合型脑性瘫痪相关的MRI征象并建立预测模型,采用五折交叉及重复交叉验证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评估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并进行决策曲线分析。分析独立MRI征象与混合型脑性瘫痪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135例PWMI脑性瘫痪患儿,痉挛型100例,混合型35例。丘脑腹外侧核(OR=27.500,95%CI 8.293~90.942)、后壳核(OR=13.700,95%CI 4.489~41.549)、海马(OR=7.200,95%CI 1.702~30.813)及尾状核损伤(OR=5.800,95%CI 1.973~16.950)与混合型脑性瘫痪相关,并基于以上4个变量构建预测模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960(95%CI 0.934~0.988),五折交叉及重复交叉验证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0.96;并具有良好的校准度(χ~2=3.712,P=0.529)及临床应用性。模型的4个独立MRI征象均与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相关(r=0.559、0.581、0.171、0.409,P均<0.05)。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预测模型可早期准确地预测PWMI混合型脑性瘫痪高危患儿。
<正>1病例简介男,6岁,主诉:双上肢及上胸部阵发性抖动7 d,持续时间约1 min。均为白天发作,可自行缓解,无肢体麻木无力、恶心呕吐等症状。查体未见明确阳性体征。既往史及家族史无异常。CT平扫图像见图1A,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图像见图1B~I,术前影像学诊断:伴有钙化的胶质瘤可能。
目的 分析慢性肾病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行甲状旁腺切除术后骨饥饿综合征(HBS)患者~(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骨摄取情况,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21年12月于南通大学附属江阴医院行甲状旁腺切除术的106例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影像及临床资料,采用视觉评估分析甲状旁腺平面显像骨骼显像剂摄取情况,根据术后有无发生HBS分为HBS组和非HBS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及~(99)Tc~m-MIBI骨摄取的差异。结果 106例中,42例(39.62%)~(99)Tc~m-MIBI骨摄取阳性,多表现为弥漫性骨骼显像剂摄取,以胸骨、锁骨及肋骨多见。与非HBS组相比,HBS组的年龄较小(t=-3.058),碱性磷酸酶和甲状旁腺激素水平较高(Z=-5.148、-2.218),血清校正钙较低(Z=-2.102),~(99)Tc~m-MIBI骨摄取的阳性率及部位数较高[50%比28%,2(1,3)比1(1,1);χ~2=5.344,Z=-2.9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慢性肾病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行甲状旁腺切除术后发生HBS患者的碱性磷酸酶和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更高,更易发生~(99)Tc~m-MIBI骨摄取。
目的 探究基于胸部CT的影像组学对T1期周围型肺癌气腔播散的预测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2021年12月山西白求恩医院经手术病理确诊T1期非小细胞肺癌173例,根据有无气腔播散分为阳性组49例与阴性组124例,比较两组肺癌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病灶CT形态学特征差异,并对两组病灶进行影像组学分析,以7∶3分为训练组122例与验证组51例,以肺癌原发区(病灶主体)、外周浸润区(沿病灶边缘向外扩大5 mm环形区域)及肿瘤边缘区(沿病灶边缘向内回缩5 mm环形区域)为感兴趣区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建立肿瘤原发区模型、外周浸润区模型及肿瘤边缘区模型3个影像组学模型,并联合CT形态学特征,建立3个联合模型,评价各模型效能,筛选最优模型。结果 肺癌气腔播散阳性组比阴性组中病灶分叶征更多见(χ~2=9.946,P=0.002)。基于3个感兴趣区建立的影像组学模型训练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99、0.825、0.840,验证组AUC分别为0.876、0.811、0.832,AUC最高的模型为肿瘤原发区影像组学模型(P=0.043、P<0.001、P=0.017),加入分叶征建立的联合模型AUC分别为0.917、0.835、0.851,验证组AUC分别为0.912、0.832、0.845,其中肿瘤原发区联合模型AUC最高(P<0.001、P=0.017、P=0.049)。结论 利用影像组学探究肺癌气腔播散具有一定可行性,分叶征可作为肺癌气腔播散的危险预测因素。
目的 探索超短回波时间磁共振成像(UTE-MRI)影像组学模型对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学亚型的预测能力。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2—12月于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行UTE-MRI检查的67例非小细胞肺癌的影像资料,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及SelectKBest进行组学特征筛选。采用逻辑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别建立预测模型和评估诊断效能。基于1 000次采样的Bootstrap和校准曲线用于预测模型的验证。结果 共筛选出1个灰度游程长度矩阵特征、1个邻域灰度差矩阵特征和3个灰度区域大小矩阵特征用于建立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该模型能够较好地鉴别鳞癌和腺癌,曲线下面积为0.903(95%CI 0.806~0.962),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64%和78.26%。在基于Bootstrap的验证中,该模型具有较高的性能,曲线下面积为0.882(95%CI 0.858~0.896);校准曲线显示该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一致性较好。结论 基于UTE-MRI影像组学特征的预测模型能够有效鉴别肺鳞癌和腺癌,有望为术前无创评估非小细胞肺癌的组织学亚型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目的 探讨飞行时间(TOF)和点扩散函数(PSF)重建对~(18)F-FDG PET/CT显像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增益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9日—2021年7月23日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行PET/CT检查的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68例。分别采用有序子集最大期望值迭代法(OSEM)、OSEM+TOF、OSEM+PSF、OSEM+TOF+PSF重建图像,比较不同重建算法对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病灶的分辨能力,以及病灶信噪比(SNR)和标准化摄取值(SUV)的差异。结果 使用OSEM+TOF+PSF重建可获得病灶SUVmax、SUVmean和SNR的最高值,与常规OSEM比较分别增加了21.99%、22.86%和60.14%(t=28.321、19.11、11.059,P均<0.01);其差异百分比在直径≤22 mm的较小病灶中明显大于直径>22 mm的较大病灶(24.1%比21.1%、25.3%比19.3%、70.6%比63.3%;Z=-3.658、-4.313、-2.154,P均<0.05),在SNR≤15.31的低对比度病灶中明显大于SNR>15.31的高对比度病灶(23.6%比21.4%、25.3%比21.1%、85.7%比46.0%;Z=-3.519、-2.336、-5.106,P均<0.05);在不同重建算法的病灶可检测性评价结果中,OSEM+TOF+PSF图像对纵隔淋巴结转移病灶的显示最清晰,其中87.4%的病灶为明确存在,显著高于OSEM图像的73.1%(χ~2=11.704,P=0.001),但OSEM+PSF图像中病灶明确存在的比例与OSEM比较并未显著增加(73.1%比75.8%;χ~2=0.361,P=0.548)。结论 TOF和PSF结合能显著提高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病灶的探测能力,以及病灶SNR和SUV,尤其在小病灶和低对比度病灶中更为显著。
目的 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联合半量对比剂在门静脉期检测肝转移瘤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前瞻性收集2021年11月—2022年6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肝脏增强CT检查确诊肝转移瘤的96例患者,采用基于体表面积的给药计算方法平均分为两组:常规对比剂剂量组48例,给予碘量为18.6 gI/m~2体表面积,在门静脉期重建生成常规混合能量图像(CI);半对比剂剂量组48例,给予碘量为9.3 gI/m~2体表面积,在门静脉期重建生成40~70 keV(间隔5 keV)虚拟单能级图像(VMI)。比较两组的图像噪声、CT值、对比噪声比,采用5分法对图像质量评分,并评价2名医师间主观评分的一致性。结果 40~70 keV VMI噪声分别为(10.26±1.38)Hu、(9.59±1.35)Hu、(9.15±1.31)Hu、(8.80±1.32)Hu、(8.58±1.31)Hu、(8.40±1.31)Hu、(8.27±1.33)Hu,CI噪声为(10.86±1.13)Hu,45~70 keV VMI均低于CI(t=-3.885、-5.343、-6.449、-7.180、-7.756、-8.132,P均<0.001),40 keV VMI与C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00,P>0.05)。随着能级降低,正常肝实质CT值及正常肝实质、肝转移瘤对比噪声比逐渐增加,40 keV时最高,为(148.31±21.34)Hu、8.81±2.83、8.18±2.85;45 keV时为(130.10±16.95)Hu、7.66±2.46、7.48±2.55;50 keV时为(116.19±13.55)Hu、6.60±2.08、55.40±13.77;CI为(118.02±7.02)Hu、5.69±1.11、5.77±1.41;40 keV、45 keV VMI均显著高于CI(t=3.804、4.883、4.462,P均<0.05;t=2.854、3.465、3.378,P均<0.05),50 keV VMI与C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12、1.739、2.208,P>0.05)。40~50 keV VMI整体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均高于CI(t=9.628、7.508、3.514,P<0.05)。2名医师对两组患者在图像对比、图像噪声、整体图像质量间主观评分一致性较好(Kappa=0.766、0.749、0.661,P<0.05)。结论 在减少50%对比剂剂量门静脉期图像上,40~50 keV VMI比CI图像能够提供更好的图像质量,肝转移瘤的显示能力更强。
目的 探讨钆塞酸二钠增强MRI T1 mapping联合胆道-椎旁肌信号强度比评估肝功能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前瞻性收集北京友谊医院2020年8月—2022年2月72例行钆塞酸二钠增强MRI的患者,将患者按照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分为肝功能正常组22例、A级组35例、B+C级组15例。患者均于增强前及增强后20 min扫描T1 mapping序列,测量肝实质的增强前及增强后(T1post)T1弛豫时间,并计算肝脏T1弛豫时间减少率(ΔT1)。在肝胆期图像上测量胆道信号及椎旁肌信号,计算胆道-椎旁肌信号强度比(SIR)。评价医师间测量结果的一致性,观察各指标与肝功能分级的相关性,比较不同组间各指标的差异和诊断效能。结果 T1post与肝功能分级呈正相关(r=0.683,P<0.001),随肝功能受损程度加重逐渐增加。ΔT1、SIR、SIR×ΔT1与肝功能分级呈负相关(r=-0.764、-0.729、-0.826,P均<0.001),随肝功能受损程度加重逐渐减小。T1post、ΔT1、SIR、SIR×ΔT1在各肝功能分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7.491、55.782、48.410、46.809,P均<0.05);两两比较中,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指标中的诊断效能最优者为SIR×ΔT1,其鉴别肝功能正常组与肝硬化组、A级组与B+C级组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5、0.984。结论 T1post、ΔT1、SIR、SIR×ΔT1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均有较强的相关性。SIR×ΔT1在各组间鉴别能力更好,可作为定量评估肝功能的影像指标。
目的 分析胃肝样腺癌的临床和CT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23年4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病理证实的38例胃肝样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实验室检查、CT资料,分析病灶大小、形态、密度、边界、强化方式、转移及侵犯等情况,总结其临床及CT特征。结果 38例患者中,血清甲胎蛋白水平升高24例,免疫组化甲胎蛋白表达阳性32例。CT表现为胃壁增厚,门静脉期病变最大截面长径2.38~11.95 cm,中位数为5.200(3.365,7.215)cm,23例伴溃疡,20例内见坏死,25例周围侵犯,14例出现肝脏转移,5例出现门静脉系统癌栓。结论 胃肝样腺癌为罕见肿瘤,血清甲胎蛋白常增高,CT增强检查肿瘤常较大,可见坏死,渐进性或持续强化,易发生转移、侵犯门静脉,认识这些特征有助于提高诊断水平。
目的 利用胎儿脑成熟半定量评分(fTMS)研究孤立性轻中度侧脑室增宽(VM)的胎儿在妊娠中晚期是否存在脑发育异常。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10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接受胎儿MRI的45例正常胎儿和78例异常胎儿,使用fTMS对所有图像进行评分。通过线性回归评估正常和异常胎儿fTMS与孕龄的关系,并分析孤立性轻度和中度VM胎儿与正常胎儿的差异。结果 正常胎儿的fTMS与孕龄呈显著正相关(r=0.939,P<0.05),fTMS(Y)与孕龄(X)线性回归方程为:Y=-28.1+1.25X;孤立性轻度和中度VM组的fTMS与孕龄呈显著正相关(r=0.945、0.906,P均<0.05),fTMS(Y)与孕龄(X)线性回归方程为:Y=-28.46+1.24X、Y=-25.57+1.13X;正常胎儿、轻度VM、中度VM的fTMS分别为(10.55±4.25)分、(10.13±4.08)分、(9.22±3.77)分,49例孤立性轻度VM胎儿与正常胎儿的fT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51,P>0.05),29例孤立性中度VM胎儿与正常胎儿的fT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6,P<0.05)。结论 fTMS适用于常规临床使用,并对孤立性中度VM胎儿和正常胎儿脑成熟的差异敏感。
目的 探讨卵巢-附件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O-RADS)联合卵巢癌风险预测模型(ROMA)指数对卵巢肿瘤良恶性的诊断效能。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12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495例卵巢肿瘤的超声图像,根据O-RADS超声风险分层标准对附件区包块进行分类。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O-RADS对附件肿块的诊断效能,对O-RADS 4类,联合ROMA指数计算诊断符合率。结果 O-RADS 2~5类卵巢肿瘤的恶性率分别为0、2.7%、43.6%、86.8%;O-RADS超声风险分层诊断卵巢肿瘤的曲线下面积为0.929,对附件区良、恶性肿瘤的最佳截断值为>3类,诊断卵巢肿瘤的敏感度为90.8%、特异度为89.4%、阳性预测值为67.9%,阴性预测值为97.5%,诊断符合率为89.7%;O-RADS 2~5类诊断卵巢肿瘤的符合率分别为100%、97.3%、43.6%、86.8%,O-RADS 4类是卵巢肿瘤良恶性鉴别的难点,将O-RADS 4类联合ROMA指数后诊断符合率由43.6%升至72.7%。结论 O-RADS超声风险分层对卵巢肿瘤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但O-RADS 4类是诊断难点,O-RADS 4类联合ROMA指数能显著提高卵巢肿瘤的诊断符合率。
<正>1病例简介女,32岁,孕36~(+4)周,既往体健,当地产检超声发现胎儿异常。本院产前超声检查(图1A)提示:胎儿外生殖器异常;可疑室间隔缺损。产前MRI(图1B~G)提示:肛门闭锁、尿道下裂畸形、室间隔缺损、双手掌骨及指骨发育异常。
目的 通过构建两种超声影像组学模型鉴别皮下组织血管瘤与卡波西型血管内皮瘤,评价不同超声影像组学模型鉴别两种疾病的价值,比较两种模型诊断效能的差异。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2022年5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血管瘤科就诊并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皮下组织血管瘤或卡波西型血管内皮瘤患者90例,应用影像组学方法提取图像特征,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法对特征降维,使用支持向量机和随机森林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对比不同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 基于精选的10个影像组学特征建立两种模型,支持向量机模型训练组和验证组的曲线下面积、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902(95%CI 0.887~0.917)、92.1%、85.0%、92.3%、90.9%、93.5%和0.827(95%CI 0.787~0.856)、85.2%、70.0%、94.1%、90.9%、85.0%;随机森林模型训练组和验证组上述指标分别为0.960(95%CI 0.938~0.983)、98.4%、96.4%、97.8%、98.1%、97.2%和0.742(95%CI 0.699~0.785)、77.8%、57.1%、82.3%、79.6%、62.5%。训练组和验证组两种模型曲线下面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306、-2.009,P<0.05)。结论 超声影像组学可以鉴别皮下组织血管瘤与卡波西型血管内皮瘤,支持向量机模型在小样本数据中的诊断效能更稳定。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评价正常人足三里穴位针灸前后局部肌肉微循环情况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8年9月—2020年5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超声科就诊的72例健康志愿者,分别于针灸前、针灸得气最强时、针灸后2 h进行超声造影,观察胫前肌内微血管血流灌注情况,分析感兴趣区中的小动脉、肌肉组织和小静脉,获得时间-强度曲线和造影剂渡越时间(CTTs)。采用针灸者结合受灸者的客观评分标准评价针感。于针灸前、针灸得气最强时、针灸后2 h检测胃泌素、血浆促胃动力素、胆囊收缩素、胰泌素水平。结果 (1)针灸得气最强时,胫前肌动脉-肌肉间、肌肉-静脉间、动脉-静脉间CTTs明显缩短,与针灸前及针灸后2 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针灸前及针灸后2 h CTT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针灸得气最强时,志愿者血清内胃泌素、血浆促胃动力素、胆囊收缩素、胰泌素水平升高,与针灸前及针灸后2 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针灸前及针灸后2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针灸得气最强时,胃泌素、血浆促胃动力素、胆囊收缩素、胰泌素水平与胫前肌动脉-肌肉间、肌肉-静脉间、动脉-静脉间CTTs均呈正相关(r=0.360~0.702,P<0.001)。结论 针刺足三里得气最强时,可造成骨骼肌周围微循环改变,导致CTTs明显缩短,同时也能促进胃肠道的分泌功能。
目的 探究在3.0T MR系统下,自旋锁定频率对心肌定量T1ρ值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前瞻性纳入2023年7—9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心脏磁共振检查的38名健康志愿者。使用3.0T MR系统进行T1ρ mapping及短轴电影成像扫描。获得自旋锁定频率为5 Hz、300 Hz、400 Hz、500 Hz的左心室短轴T1ρ图像,分别测得各节段T1ρ值和心肌纤维化指数,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观察不同自旋锁定频率下T1ρ值和心肌纤维化指数的差异。结果 5 Hz、300 Hz、400 Hz、500 Hz的T1ρ值分别为(33.9±2.8)ms、(43.4±2.1)ms、(45.4±2.6)ms、(46.5±2.4)ms,自旋锁定频率越高,T1ρ值越大,且不同自旋锁定频率的T1ρ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0 Hz比400 Hz:P<0.001;300 Hz比500 Hz:P<0.001;400 Hz比500 Hz:P=0.043)。300 Hz、400 Hz、500 Hz下的心肌纤维化指数分别为(9.4±2.2)ms、(11.3±2.9)ms、(12.6±2.7)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0 Hz比400 Hz:P<0.001;300 Hz比500 Hz:P<0.001;400 Hz比500 Hz:P=0.033)。结论 本研究提供了特定心脏磁共振设置下健康成人的心肌T1ρ值,结果表明自旋锁定频率可以影响T1ρ值。
随着肿瘤治疗技术的发展,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得到大幅改善。但肿瘤治疗可能伴有潜在的心血管毒性作用,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最终肿瘤患者可能并非死于肿瘤,而死于肿瘤治疗,早期识别心血管损伤并制订相关策略改善这种副作用至关重要。心血管磁共振成像可实现对心脏结构、心脏功能、心肌组织特征及心脏大血管血流动力学的“一站式”评价,在评价心血管损伤,尤其是早期损伤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综述回顾各种心血管磁共振成像方法在评估肿瘤治疗相关心血管损伤中的应用和进展。
胃肠道间质瘤(GISTs)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也是一种基因异质性肿瘤。c-KIT基因或PDGFRA基因突变是导致本病发生的主要驱动因素,也是影响GISTs患者治疗及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影像学检查具有无创性,可以多角度、多方位地显示肿瘤,是目前术前评估GISTs的主要方法。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术前通过影像学方法对GISTs进行无创且明确的基因分型,对患者选择靶向药物和剂量及评估靶向治疗疗效起到一定积极作用。本文就GISTs基因型及靶向治疗疗效的影像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最常见的病因,其血管壁病变类型及程度是缺血性卒中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高分辨率MRI血管壁成像可直观显示颅内血管管腔和管壁,定性和定量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包括斑块内出血、斑块强化、斑块分布等,对于缺血性卒中危险分层、发病机制、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一定价值。本文就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分辨率MRI血管壁成像评估研究进展,特别是斑块特征的发病机制、治疗相关信息进行综述。
<正>为了尽快将影像学专业的新发现和重大科研成果在本刊发表,本刊针对符合以下条件的来稿实行优先审理和优先发表。1.国家级和省部级基金项目论文。2.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的论文。3.研究具有重大创新,为国内首创或达到国内、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性科研成果,并经专家审稿确认的论文。
<正>文稿中应写明所使用的统计学软件名称及版本、统计学方法的具体名称(如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两因素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等)和统计量的具体值(如t=3.45),并给出具体的P值;当涉及总体参数时,在给出显著性检验结果的同时,再给出95%可信区间;对于服从偏态分布的定量资料,应采用M(Qr)表达,不应采用■表达。
<正>医学科技论文摘要撰写要求: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阅读论文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结构式摘要由目的、资料与方法、结果、结论 4个要素组成。目的中需简要交代研究的前提(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及其重要性;资料与方法中需简述研究类型(如回顾性研究、前瞻性研究)、人口学(研究对象)或材料、分组、采用的研究方法及观察指标,摘要方法中不需要指明具体使用的统计学方法;结果中针对研究方法及观察指标简要列出主要的、有意义的或新发现的研究结果,指出临床与统计学的意义和价值;结论是针对结果的分析、评价和应用,肯定经过科学分析的研究结果及其获得的某些结论,但不能超出研究结果的范围而过度推论,同时指出这些结论的理论或实用价值。摘要中不列图表,不引用参考文献,英文缩略语首次出现需注明中文全称。中文摘要以350字左右为宜,英文摘要需与中文摘要对应。
<正>2023年12月26日,《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再次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即第10版)之临床医学类的核心期刊,既是对《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办刊质量和学术水平的充分肯定,也体现了广大读者、作者和业界专家对本刊的认可。
<正>《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和北京医院主办的全国性专业学术期刊,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收录期刊、《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收录期刊。办刊宗旨: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政策,坚持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我国医学影像学领域的重大临床和科研工作进展,致力于各种医学影像技术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成果的推广和传播,为从业人员建立继续教育和技术交流的平台,促进国内外医学影像学学术交流。